白鱘滅絕
近期,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更新物種紅色名錄,我國特有的珍稀動物長江白鱘被正式宣佈滅絕。得知白鱘滅絕的消息後,有網民感歎:“從未遇見,聽聞已是永別。”
白鱘是長江特有物種,也是距今一億五千萬年前的白堊紀殘存下來的極少數遠古魚類之一,屬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民諺常稱“千斤臘子萬斤象”,其中的“象”指的正是吻部長狀如象鼻的白鱘。“萬斤象”的說法並不誇張,白鱘體長通常為二至三米,體重二百至三百公斤,最大的白鱘可達七、八米長,加之性情兇猛又位於食物鏈頂端,被譽為“淡水魚之王”。
上世紀七十年代前,白鱘在長江並不少見,捕獲後多被食用。文獻資料顯示,白鱘的捕獲量在一九七六年之前每年可達廿五噸左右或六百七十六尾。但自九十年代起,白鱘數量就出現了斷崖式下降。二○○三年也是人類最後一次目擊並接觸白鱘。
為何白鱘游過了白堊紀,卻過不了廿一世紀?專家認為,無法繁殖是主要原因。一些水利設施的建設,令白鱘無法上溯到長江上游的產卵地產卵。此外,過度捕撈導致白鱘的食物劇減,沙石開採、長江受污染,令牠們的棲息地被破壞。
白鱘滅絕留給人類諸多警示。可喜的是,長江生態保衛戰已經打響,長江流域重點水域於去年元旦起全面進入“十年禁漁期”,長江魚類的命運有望迎來新的轉折。
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