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評估本澳挑戰
持續優化抗疫策略
自二○二二年六月十八日澳門突發疫情至今,在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通力合作下,至二○二二年七月初,澳門避免了新冠病毒感染人數呈現幾何級數上升的情況。然而,在此次疫情中,病毒變種的傳播速度較以前明顯加快,本澳仍然面對疫情不斷升溫的重大挑戰。社會上也出現了希望“全面封城”或“反對封控” 等不同防疫措施的討論。在此時刻,需要我們沉穩應對,冷靜評估本澳疫情挑戰,以戰略定力綜合評估本澳防疫的對策。
1. 冷靜認識疫情封控
公共衛生政策對疫情控制以及居民生活影響深遠,研判決策有必要建基於充分及準確的成本效益分析。不同形式的封控措施(例如“靜態”或“動態”,“自發”或“強制”),都會為民生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甚至是打擊。
大眾對封控措施成效的認知,大概是由於疫情初期的數據模型預測,對比沒有封控措施,有封控措施能很大程度減緩傳播速度以及盡可能降低死亡個案和重症發生率及重症病床使用率,以避免在短期內令醫療系統急速超負荷。然而,近期實際感染數據的回顧性研究反映,早期的模型預測結果與實際情況存在明顯差異,以英國、美國、瑞典、加拿大等國的疫情為例,沒有實施封控措施及有實施封控措施的預測模型所預計的死亡個案均遠高於實際五至十四倍。
預測與實際落差大
有專家分析,預期結果出現明顯落差,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模型沒有納入部分重要的動態因素,例如居民行為(居民個人防疫意識良好、行為嚴謹)、病毒傳播能力及致死能力(不同病毒株的傳播能力及致命能力存在差異)、醫院乃至整體醫療系統的應變能力(醫院病區及人力資源重新調配,新建的觀察及隔離措施投入服務、外部援助)等。忽略這些因素,都會高估感染、傳播及死亡個案,繼而高估封控措施的效益。就本澳而言,隨着其他防疫政策的實施,各種動態因素不斷優化,尤其是居民的生活習慣及防疫意識比疫情初期大大提升,全民疫苗接種率亦接近九成。在這前提下,更嚴厲的封控措施是否比其他防疫方案更具優勢,需要進一步客觀分析。
有形無形次生影響
至於“封控”的成本,一般以GDP(國內生產總值)的減少來顯示,也就是說,因封控措施而導致的“商品和服務價值”降低來反映封控措施的成本,然而,實際成本豈止簡單的GDP變化,多方面有形或無形的負面和次生影響,例如嚴格的封控措施會影響出行自由、社會聯繫、教育機會、醫療服務、以及增加家庭衝突、抑鬱、焦慮、甚至是自殺等等嚴重精神障礙的風險,亦是每位居民所需要承受。
環觀各地經驗,“絕對封控”只會在感染率足夠高(澳門目前人均感染率約0.2%)及/或客觀條件齊備時執行,方會充分體現其預期效果。事實上,在實施“高度封控”的國家或地區,亦不能完全避免新一波疫情的發生(例如近期的上海)。此外,多項研究指出,良好的個人防疫意識及行為,更能顯著地減少病毒的傳播,意味着如果居民自我管理及防疫到位,同樣可以減低感染數量、病毒傳播率和死亡人數,更能夠避免和減少嚴格封控措施帶來的嚴重次生問題。
控封時長料以月計
2. 相關地區封控的經驗
根據不同地區,特別是內地近期的封控經驗,“高度封控”並非三天兩日的措施,有機會是以月作為封控時長的基本單位。此外,要通過封控實現快速抗疫,必須具備一系列基本條件:
2.1清晰可管理的地理區劃——有效封控的首要條件是清晰和可管理的地理區劃,例如明顯的小區、建築物等的區分,並能夠在之間實行直接的間隔,同時,需要具備完善的全社會基層組織網路 (例如內地的居委會)來有效和嚴格實行相關封控工作。
2.2完備的日常生活支援體系——為盡量減低封控對民眾基本生活的影響,特別是生活物資供應,有需要提前設計和建立日常生活支援體系,特別是食物及必需品的採購、售賣、及時配送網絡等,確保民眾能夠在自己的生活區域內最少接觸地獲得穩定的生活物資保障。
個別不配合或破局
2.3高效的衛生醫療體系——要執行封控,全方位的、高效的衛生醫療體系是必須的。特別是疫情檢測(如核酸檢測等)、陽性病人的轉運和管理、普通慢性病人的疾病管理、以及重大(急性)疾病的處置,這些都需要有專門的衛生醫療體系支持。
2.4全民的高度配合和自律——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這種高速傳染的疾病,如個別民眾的不配合或不自律,便很有可能帶來整體封控工作的破局,因此非常需要全民的高度配合、相互支持和自律行為。
經濟成本方面,根據內地專家對上海疫情封控成本的測算,從四月一日官宣“全域靜態管理”算起,至五月廿二日部分公交線路恢復營運,全程共計五十二天,當中直接成本考證結果為992億元,隱性成本為3.97萬億,合共4.07萬億元,接近二○二一年上海市全年的GDP(4.32萬億元)。解封後,上海整體企業復工率估計是10%,因此,上海封控兩個月的總成本實際上超過 4.32萬億。
物資供應分區化難
3. 澳門實施封控的困難及阻礙
考慮到本澳的實際情況,預期實施封控將會帶來一系列新的困難和阻礙,重點包括:
3.1精細的地理區劃的挑戰——本澳的民居建築年份差別很大,建築結構和配套設施差別很大,特別是缺乏類似內地的“小區”地理區分,為此很難實現精細的地理區劃。
3.2分區的生活物資供應操作上的挑戰——與缺乏精細的地理區劃相對應,本澳的生活物資供應體系很難細化。再者,本澳生活物資供應主要依賴內地的集中輸入,要將物資供應分區化供應的難度更大。同時,由於本澳不具備類似內地的居委會、村委會等社會基層組織,保障每家每戶的物資供應需要依靠大量和持續的額外人力,挑戰極大。
須顧社區長期患者
3.3衛生資源分佈的挑戰——本澳的公共醫療體系雖然也設立了針對多個區的分佈設置,但這種設置並不完全與封控所要求的地理區劃一致。另外,澳門屬老年社會,需要長期維持治療的患者人數眾多,在嚴格封控的情況下,保障患者的基本維持治療,包括日常門診和藥物供應等,是重大挑戰。
3.4基層行政架構的挑戰——有效的封控需要基層行政架構(例如類似街道辦、居委會等)的具體執行,本澳小政府大市場的組織體系正正出現基層行政架構缺位的挑戰。
“相對靜止” 仍可取
4. 建議
綜合國內、外疫情各個階段所展現出來的發展趨勢及其社會影響,根據本澳的實際情況我們提出如下兩階段建議。
4.1目前階段——本澳發生確診病例數量尚在相對較小範圍內,“相對靜止” 的封控措施是值得考慮、比較可行的選項,即盡最大程度降低非民生必要的活動,具體要點如下:
· 繼續透過全澳核酸檢測,應檢盡檢,篩查核酸陽性潛在個案,並盡快實施嚴格有效的隔離措施,使潛在傳播源得到有效遏制。
· 堅守個人防疫行為,減少社會面的人群流動,時刻保持個人防護意識,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風,避免聚集,保持安全社交距離。如出現發熱、咳嗽、腹瀉、乏力等症狀,請佩戴好口罩及時就診。
· 盡量避免外出,倡導宅家即是為抗疫做貢獻的理念。
若超方艙居家隔離
4.2未來可能出現的社區爆發階段:
· 針對少數有症狀患者:本澳的醫療資源應未雨綢繆,隨着未來可能的爆發人數激增,有症狀患者,特別是重症患者數量也會成比例增加。因此,本澳急救物資、人員、設施等(例如ICU),需要提前做好規劃,應對可能發生之狀況。
· 針對無症狀但核酸陽性病例:在初期階段,本澳核酸陽性病例在目前方艙醫院床位數量可容納的情況下(5,000-8,000),盡可能利用方艙醫院進行隔離及治療。若社區爆發進一步加劇,遠遠超過方艙醫院可容納的範圍,建議居家隔離至少七天,足不出戶,並實施以大廈安保人員為監督基礎的控制措施。
· 對於核酸檢測陰性的人士:在做好個人防護措施的基礎上,維持本澳的正常社會運轉。
繼續優化全檢流程
此外,為着將來萬一有必要實施全面封控,澳門可進一步加強請求內地多項支援,不只是核檢人員,更需要社區管控、網格化管理、危機管理、公衛、疫情統計和大數據分析等方面的專家團隊提供決策參考。核酸檢測方面,有必要繼續優化全民核酸檢測流程,目前的外場查驗、入場登記、物資領取、採樣、退場等環節,效率尚存改善空間。可研究和參考內地城市在機場、高鐵站的大規模核酸篩查,一人一個固定的長期有效的二維碼,一次掃碼,十人一管,一位醫療人員採樣,更爲高效。同時,要特別關注民衆心理,避免Shock Mobility (應激性流動),恐懼引發的混亂既無益於疾病防控,也無益於澳門經濟及市民生活。
國家支持堅實保障
5. 結語
我們需要預見到,病毒變異及其造成的社會面傳播,可能在短期內未能有效控制,對於大多數核酸陰性人士來講,如果全面實施封控或全城靜態管理,本澳社會經濟終將無法承受,因此造成的經濟嚴重衰退及其次生災害,將是無法估量的。
大疫面前,縱觀歷史,中華民族的先賢有超然智慧借鑒。《淮南子》有云:“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
此時,國家給予本澳的大力支持也是我們將會取得抗疫成功的堅實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上的講話中強調:“要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持科學精準動態清零,盡快遏制疫情擴散蔓延勢頭。”近日,國家隊傾情支援本澳抗疫更加堅定了我們取勝的信心。
眾志成城,待勝此疫。
(文中小題為編者所加)
澳門大學新冠疫情研究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