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2年07月03日
第B08版:新園地
澳門虛擬圖書館

(衆藝館)不像“澳門作品”

不像“澳門作品”

受疫情影響,本屆澳門藝術節本來已沒有外國節目來澳,結果幾部從內地來澳的節目也告取消,剩下來的就是澳門本地演出團體的作品。今年幾個本地劇團的演出,也可謂各有特色,甚至毫不妥協地在作品中展現他們各自的藝術取態。

幾部澳門本地演藝節目中,以小城實驗劇團的《九聲》最不像一個“澳門作品”。不像的原因並非它內容中沒有“澳門元素”,而是它整體格局,看起來不是一般在澳門可以看到的形態。

由譚智泉、李佩融聯合導演的《九聲》,去年首演於澳門文化中心小劇院。作為帶領演員集體創作,以概念為起點,非以劇本先行的劇作,它顯得羽翼雛成。演員的交流、投入,整體節奏的拿捏都有強烈的不穩定感;另一個更大的問題是文化中心小劇院扁平的舞台空間,觀眾席與舞台過近的距離,都讓這個作品充滿尷尬。然而藝術節版本,場地換到舞台空間更深廣、觀眾與舞台距離更大的巴黎人劇場,演出的尷尬感,至少在空間、觀賞距離上,便消失了。

澳門因長期受演出場地所限,本地劇場演出都傾向中小型,甚至微型的,也因為資源所限,極少將作品放在較大一點的舞台如文化中心綜合劇院,或者博企的大型劇院中。然而,藝術節版的《九聲》在巴黎人劇場的舞台上演出,竟沒有太強烈的違和感,甚至有一些看慣澳門戲劇演出的朋友,會覺得不適應,覺得演員在舞台上個子太小。而事實上,若果在外地一些大劇院中看戲劇演出,就是這個樣子,一些有名演員演出的戲,甚至有觀眾帶望遠鏡來看也說不定。這就是我說《九聲》最不像一個“澳門作品”的原因,它首先在演出的格局上就很不一樣。

(談《九聲》 · 上)

踱 迢

2022-07-03 踱 迢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202508.html 1 (衆藝館)不像“澳門作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