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資官三方合作 積極應對就業問題
新冠疫情發生以來,特區政府多次推出“保就業、穩經濟、顧民生”的臨時措施來應對經濟下行的壓力。因應就業狀況的變化,特區政府最近推出“疫情期間鼓勵僱主聘用本地待業居民的臨時性補助計劃”。與之前的各項措施比較,該計劃更精準、更具針對性。按個人的理解,措施的目標不是補貼企業的經營,也不是補貼僱員的薪金,更不是一種福利,而是向有意招聘員工的僱主提供一點鼓勵,引導他們招聘待業時間較長的本地居民,從而紓緩就業壓力。
本澳目前的失業問題雖然屬於結構性,但與一般的結構性失業不同。一般的結構性失業,其成因是一些產業興起,另一些產業衰落,部分人的技能未能適應新興產業的技能要求而失業。本澳目前的情況是,旅遊博彩業萎縮,但沒有新的產業興起,即巿場上沒有新的需求產生。要創造需求,就只能是騰出一些外僱的職位,讓本地居民擔任。這樣,待業人員要面對的問題可能不僅是技能上的適應,而且是心態上的適應。這需要時間,過程並不容易,需要勞資雙方互相體諒。
疫情以來,政府為解決就業問題在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其一,是加強就業供求訊息的流通和就業配對服務。今年以來,勞工局共舉辦行業專場配對會十九場,休閒企業配對會三十三場,以及大型招聘會一場,又透過恆常線上線下就業支援服務,累計協助超過三千名居民獲聘。其二,推出“提升技能導向帶津培訓計劃”及“就業導向帶津培訓計劃”。二項計劃在前年九月推出,至今年四月底,合共開辦了五百多個課程,入讀人次超過一萬二千人。其三,控制和減少外地僱員數量。至今年二月底,外地僱員人數比疫情前減少了二萬八千多人。當中,雖有僱主因業務變化而主動取消名額,但也有政府因應就業情況而作出的調整。
疫情的發展遠遠超出人們的預期,加上本澳產業結構的特殊性和外圍環境多變,本澳經濟復甦之路艱難曲折。短期而言,在保持抗疫成果的前提下,政府業界應共同努力吸引內地旅客,同時探討內地、香港、澳門三地寬關的可能性;中期而言,當世界各地逐漸開放邊,應在與國家防控政策一致的前提下,積極爭取國際客源;長期而言,應利用好粵港澳大灣區和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機遇,實現本澳經濟適度多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才是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辦法。
澳門經濟學會副理事長 曾澤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