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親子全賴溝通與關懷
疫情至今兩年多,家庭關係備受考驗。有社團去年處理支援十四歲以下兒童個案近二千宗,並預計今年求助量會再升。疫下全方位關注兒童心理健康發展及支援兒童情緒,以至紓緩家長壓力,需要全社會共同關注。
據社團統計,支援個案三成七涉及有發展或特教需要,二成六涉及情緒、精神健康問題。亦發現倘家長嚴管子女,過度寵愛或過度安排,皆非好事,會令孩子產生負面情緒。家長管教過嚴,兒童越覺反感,叛逆情緒更高;過度寵愛,兒童慣性被滿足,抗逆能力弱,到青少年時期會傾向自私自利、缺乏自制、焦慮和憂鬱;其三,過度安排兒童生活與學習事宜,窒礙兒童健康成長與思考,失去自我磨練機會。
兒童成長與生活質素高低,與家長息息相關。家長懂得穩控情緒,與子女減少衝突,用合適方法多陪伴,遠勝一切。父母並應以身作則,與子女溝通時應保持良性情感交流,以互動溝通代替責罵。
教育子女的道理或許人人都會講,但知易行難。社會各階層都同樣面對疫境,有苦自知,不同家庭所受影響亦不盡相同。雖然並非疫情來襲,親子間才會出現矛盾,但在較極端的疫境下,縱使瑣事亦會因種種原因而激化成“大問題”。
疫下營造良好的親子關係,增強家庭溫馨怡情氛圍,親子皆要努力。父母要放下身段,懂得換位思考,由指導者身份轉變成支持者,盡量避免說教,充當孩子的聆聽者、好朋友。尤要加強家校合作環節,切勿把焦點總放在子女學業成績上,着重培養子女品德、個人良好興趣,從而養成自覺學習的積極性,學會靠自己去處理力所能及的事情,對子女日後健康成長、投身社會,有莫大禆益。
疫情期間,親子間或許因一時之氣而貼錯門神,但只要家長能從中反思及改善,亦是重塑親子關係的良好契機。教育當局與社服機構、教育團體等加強合作,設置完善輔導諮詢途徑,為有需求家庭提供針對性支援,對症下藥,與家長攜手引領兒童健康快樂成長。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