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2年05月16日
第C08版:視野
澳門虛擬圖書館

赳赳豪情上筆端

劉羨冰《港九大營救》新書 發佈會周六於塔石體育館舉行

赳赳豪情上筆端

——《港九大營救 全勝創奇蹟》序

未經許可,隨意透露他者年齡,往往令人皺眉甚至遭人呵斥。那些皺眉者,多半是愛美的、精緻的、富品味具隱私意識的人生贏家。

鏡海福地,山水養人,活躍着幾位笑稱“八十後”實則年近九十歲的藹然仁者。他們視野開闊,筆耕不輟,寫作狀態好得令人羨慕又教人稱奇。這其中,就包括劉羨冰女士。

劉羨冰長期躬耕於澳門教育園地,這位街坊、相識者眼中的“劉校長”,事業心強,鑽研幹勁足。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便接連推出《澳門教育史》、《教書育人再思考》、《辛亥百年再思考》、《鑒古知今再思考》、《毋忘戰禍:抗戰勝利七十周年散記》、《同舟共進:澳門中華教育會史略》等專著,彰顯了不凡的識見學養,贏得了社會各界的敬重。

劉校長從教從研逾半世紀,以《澳門教育史》一書在學術界聲名鵲起,引起兩岸四地教育界同行的關注。實際上,她的思考對象和鑽研課題並不囿於教育領地。統攬劉氏著作,可以發現,其學術涉獵教育、社會、歷史、文化諸領域,是一位具人文關懷和治史意識的通才型學者。在這位杏壇楷模看來,無論近年完成的課題,還是經已結項的項目,都有擴充、深化、實化的必要,都成了進一步深入探究和攻堅的目標對象。這就使得她對同一類型課題的思考,摒除了因思維固化導致的裹足不前,進而日趨成熟完善——既有跟蹤性、系統性,又有沉澱性、深邃性,甚至上升到理論高度。欣慰的是,經過不懈努力,她的心願與目標往往圓融地維繫起來、統一起來,並最終轉化為令人矚目的成果。於是,劉校長暫時放下已經寫了四分之一篇幅的相關教育改革的專著,全情投入抗戰期間澳門營救文化界人士行動的史料收集、整理與寫作。在“搶救歷史”意識的催促下、在時不我待精神的感召下,一份萬餘字的校園講座稿,只用短短八個半月時間,就奇蹟般地擴充為一本材料翔實、圖文並茂的《港九大營救 全勝創奇蹟》(簡稱“大營救”)專著。至此,讀者似乎找到了劉氏長年不知疲倦、著書都為益民利眾的動力符碼:立願撰寫《大營救》,分明就是一樁時機成熟、水到渠成的事情。

禦敵守土,人人有責。抗日戰爭是一項包括澳門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的神聖事業,偏居南海一隅的“中立區”澳門並沒有置之身外。戰爭的烽火雖未燃燒至本境,但看不見的硝煙早已瀰漫濠鏡澳的角角落落。在抗戰熱潮中,澳門並非悄無聲息,澳門人從來不作袖手旁觀狀。在民族生死存亡之秋,澳門人挺身而出,以獨特的姿態參戰,在“看不見的戰線”上奉獻出大智大勇大愛,演繹了濠江兒女的抗戰風采,書寫了全民族抗戰中的別樣篇章。

手捧《大營救》書稿,一種感念雜着感佩的心情油然而生。這部洋溢着時代氣息的著作,抖落了蒙蔽半個多世紀的歷史塵埃,鮮活了抗戰時期澳門人的精神面貌,是澳門抗戰歷史的記載和呈現。誠如著者所言:

我在寫作過程中,的確發現許多好人、好事、好榜樣和好經驗,(這段澳門黨史)的確是一段被埋沒了的、澳門的光榮史,是難得的好教材。

確切地說,《大營救》乃作者在一個廣闊的時代風雲下對澳門抗戰的血與火的記錄。因為涉及重大歷史事件和嚴肅話題,涉及何香凝、廖承志、柳亞子、梁漱溟、茅盾、鄒韜奮、胡風、夏衍等眾多民主人士、賢達名流以及國際友人和一大批立場堅定的愛國人士的命運、聲譽與形象,在具體操作中,作者本着務實求真的態度,堅守優秀紀實書籍必備的學術品質,正視歷史、書寫歷史、還原歷史,並期待着讀者的交流與回應,褒揚與指正。

德國學者姚斯倡導的接受美學理論,主張從社會意識的角度考察文學的創作和接受,強調作品的社會效果,重視讀者的參與度和接受姿態。愚見以為,該理論同樣適用於《大營救》這類紀實性著述。欲全面深入觀照《大營救》,則有必要探討諸如抗戰期間澳門營救工作的緣起與性質;挖掘抗戰中澳門的角色與擔當;還原澳門戰場與抗戰全局的密切聯繫;彰顯澳門華人為抗戰事業作出的特殊貢獻等。唯有將《大營救》放入上述議題框架中加以分析,才能凸顯本書的意義。

從章節內容和凡例設計看,《大營救》已然具備了紀實作品的文體特徵。本書分二十八回,層次清晰,結構完整。加上附錄“十五年大事誌”,配以珍貴圖片,真正做到圖文結合、據實直書、互文互證。這是澳門本土出版的關於抗戰題材的優質讀本,具有較高的閱讀推廣和收藏價值。

在本書第二回“名人逃亡會聚香江 造就抗日文化輝煌”、第五回“上下一心執行指示 軍民協力共闖難關”中,作者精要闡述了大營救的緣起與部署。“皖南事變”後,國民黨當局抓緊緝捕文化界進步人士。有賴時任中共南方局書記周恩來的運籌帷幄,處境危急的志士仁人,從桂林、上海、重慶等地分批送到香港。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一年,先後到港的文藝界名人約二百人。他們愛國熱情高漲,與居港愛國文化人互動頻繁,積極開展各種抗日救亡活動——香港一時人才薈萃,星光燦爛,抗日文化蓬勃鮮明,再加上他們同時呼籲港英當局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號召群眾組織起來,參加抗日救亡運動,發揮對內對外的影響。除了遭國民黨頑固派通緝之外,更成為日本侵略者的眼中釘、肉中刺。必除之而後快。

於當事民主名流、文化精英,歷經磨難才脫離虎口,而今又遭群狼環伺。他們留微命於凶年,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面臨着隨時被緝捕、綁架甚至遭遇暗殺、槍殺的險境。不是麼?國民黨當局曾經電令緝捕鄒韜奮,揚言“一經發現,就地懲辦,格殺勿論”。

如何虎口脫險、狼穴救危,將上述重要人士秘密送達安全地帶,成了“大營救”的終極目標和努力方向。“大營救”行動執行者之一的潘靜安這樣面囑聯絡員:這次營救文化人士,就等於搶救一支被敵人圍困的大軍。你們要以不惜犧牲的精神,將全部知名人士營救出去。“大營救”的重要性、緊迫性、艱巨性、澳門難以替代的中轉站角色與使命擔當及其意義,由此即可窺見一斑。

需要指出的是,“大營救”是以周恩來為首的統一領導和策劃部署的重大行動,參與營救的力量來自粵港澳等地組織——周恩來兩次下達的要求作好營救民主人士和文化精英逃出虎口的指示。可見他處理這場鬥爭是及時、甚至是超前的。他向廖承志、潘漢年、劉少文及書記處再發電報,對營救人物的分析、路線的安排、經費的處理,安全的要求以及全域各方力量的動員和配合,作出九點明確的指示。澳門柯麟也同時收到這份電報。電報的內容實際上就是周恩來精心為大營救擬定的藍圖。

周恩來《轉移在港各位朋友——致廖承志、潘漢年等》電報全文內容共九條,其中第一條就明確點出澳門在營救行動中扮演中轉站的角色: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將成死港。香港朋友如有可能,請先至澳門轉廣州灣,或先至廣州灣後集中桂林。

從戰略部署看,大營救行動主要分東西兩線。澳門所涉的西線,需要突破敵軍海陸的層層封鎖、國民黨特務的緝捕誘捕以及應對不時遭遇的流氓、地痞、土匪、海盜,任務艱巨但不容有失。西線經香港長洲島轉到澳門的文化精英人數多,任務重,范長江、夏衍、郁風等人都曾經秘密中轉至澳門。著名哲學家、愛國人士梁漱溟,在中轉到澳門後,旋即被安排在鏡湖醫院嚴加保護。期間,為策安全,營救者甚至不准梁漱溟走出房門半步,真正把救援保密工作做到極致。

通過港九和澳門地下組織以及沿線營救者的默契配合與精誠合作,這場歷時近十一個月、以水陸兼程等方式展開的營救行動,終於救出擬定中的文化精英、民主人士及其家屬、同事。被營救的幸運者如茅盾、廖沫沙、華嘉等都曾經現身說法,對營救行動給予高度評價。華嘉說:(大營救)“是無一損失的全勝”;茅盾評價“大營救”乃“抗戰以來,簡直可以說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廖沫沙語出肺腑:這不但是我們黨的一項偉大的功績,而且在歷史上也是空前未有的一次嚴峻、艱巨的大撤退。

一九四二年港九大營救,一次驚動世界的壯舉,取得無一人損傷、全部脫險的重大勝利。參與營救的除港澳地下組織和東江游擊隊武裝力量外,還動員了歸國華僑、商界友人、開明士紳並獲得沿途群眾和黨外正義人士的支持與助力。營救結果圓滿完美,營救過程則險象環生。第十四回“送最重要的人物 遇最驚心的一場”,有以下文字——日軍在全港沒收所有機動船。未被沒收的船隻,船主也把機器拆下藏起。他們只找到的船隻能升起風帆,靠風力前進。……不久就在大亞灣海面突遇海盜截劫了。……不幸的事又接連來到,由於船上沒機器,只靠風力,剛巧連續六七天都無風,帆船一直在公海上隨意漂流,淡水和食物都快要吃光了,又和外面失聯,使他們又陷入焦急之中。

第十六回“孤膽神勇迎惡漢 積勞成疾真英雄”,讀來更是驚心動魄——接到領導指示:要籌足經費護送柳亞子父女到興寧。一行五人由鍾娘永派人護衛出發。……走到人煙稀渺的黃崗七斜徑,山峽闖出近十個持短槍的黑衣漢,呼喝他們:不許動!

需要說明的是,大營救過程固然驚天駭地,但也不乏苦中作樂式的歡愉時刻。經歷十年六次逃亡的報人鄒韜奮,尖銳地指出大營救的實質是保護一群被罪惡群魔追殺的文化人。在東江游擊隊為逃出生天者舉行的聯歡晚會中,鄒韜奮雅興頓生:借了道具短鬍子、戴了高禮帽,穿了長筒靴,拿着手杖,橫着走八字腳出場,逗得大家笑痛了肚皮。當文化名人走進惠州中山公園,發現廖仲愷紀念碑和黃埔軍校東征陣亡將士紀念碑時,茅盾一時情緒激動,詩興大發,竟高聲朗誦即興之新作。

筆尖不語,澎湃着衝天豪情。這些表述,以舉重若輕的姿態,為烽煙滾滾的營救行動塗抹了幾許生活亮色,再現了崢嶸歲月中鄒韜奮、茅盾以及千千萬萬被營救者和革命者的樂觀主義精神、對抗戰事業的必勝信念。

在“自序”中,劉羨冰坦陳:我完全把承傳大營救歷史作為自己的心願。是的,劉羨冰是一位滿懷心願的仁者,年既長而志高昂。鏡海弘願,惟願教育興、澳門興、家國興、民族興。歲月如梭,八十年悠忽一瞬間。能在八個半月內完成書稿,填補八十年前大營救歷史的空白,了卻心頭願,著者難掩興奮之情,讀者也能體會到心願的神奇以及所蘊集和釋放出的巨大能量。

《大營救》是劉羨冰的第十六本著述。這位“即之也溫”的長者,寫作狀態奇佳,讓人懷疑是否借用天上文曲星的神筆而耍賴不還。在《大營救》中,劉羨冰甄錄事實,據實而書,把著述的時效性、社會性和歷史性完整地統一起來。這段港九大營救歷史、濠江兒女抗戰史,情與景、人與事皆已復活並熠熠於天際海疆。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辨是非。這段可歌可泣的地方光榮史,具備了警醒後人的教材功能,為澳門乃至粵港澳大灣區抗戰史資料庫增添了別致的一筆。

回望往昔滿目瘡痍的歷史,翻閱手中厚重精彩的文本,這一刻,所有的唏噓與感動徑向我們湧來。

劉景松

2022-05-16 劉景松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93166.html 1 赳赳豪情上筆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