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2年05月16日
第C08版:視野
澳門虛擬圖書館

玫瑰少年:不一樣又怎麼樣?

玫瑰少年:不一樣又怎麼樣?

上個月,“玫瑰少年”四個字再次出現在內地互聯網上,起因是周深與GAI在音樂綜藝《天賜的聲音》裡,對歌曲《玫瑰少年》(原唱:蔡依林)進行改編與翻唱。但在網絡上,兩位歌手的合作並未帶來如潮的好評,反而掀起不小的爭論,也有樂評人對此表示批評,認為改編不應把歌詞“永鋕不忘紀念,往事不如煙”刪掉,此舉令歌曲原本的意涵消失。

玫瑰少年是葉永鋕,台灣人,二○○○年四月二十日被發現倒於學校的血泊中。他的母親在蔡依林《不一樣又怎樣》紀錄片——葉永鋕篇中講到,永鋕是個細膩體貼的孩子,生前常遭受校園霸凌,在學校上廁所會被同學強行脫掉褲子,也被同學嘲笑作“娘娘腔”。

永鋕的氣質較為陰柔,因此很多人認為當年發生的悲劇,是社會不能接受性別多元化,由慣有的歧視引發的。在永鋕離世四年後,台灣通過了《性別平等教育法》。二○一七年,蔡依林和陳信宏以該事件為靈感,共同創作了《玫瑰少年》來紀念葉永鋕。同時間,歌詞也傳達了平權與性別多元化意識,譬如“你是你/或是妳/都行/會有人全心的愛你”“生而為人無罪,你不要抱歉”。自此之後,《玫瑰少年》也為一眾LGBTQ+(性少數)群體呼籲平權、反歧視的發聲曲。

性別特質:陰柔還是陽剛?

看到陰柔和陽剛這兩組詞,大家的第一反應很容易是:陽剛為男性特質,陰柔為女性特質。其實,心理學家榮格早在一九一二年就提出阿尼瑪(anima)和阿尼姆斯(animus)的概念,他認為所有人類心靈上都是雌雄同體的,阿尼瑪是男性身上的女性特質,阿尼姆斯是女性身上的男性特質。這種陰陽共存的狀態,可能是顯性的,也可能存在於我們的無意識裡。

不過,在當代的日常生活中,如果一個男孩在成長過程中流露出陰柔特質,那他大概還是會遭到旁人的非議,可能會被叫作“娘娘腔”。反之,女孩假若比較“野”一些,她也會被認為沒有女孩的樣子,像個“男人婆”。性別意識,好像一直都是約定俗成的,就像我們總認為藍色代表男孩,粉紅色代表女孩一樣。不知,我們有沒有想過,性別應該是什麼樣子呢?

女權主義者波伏娃曾經說過,女人是文明和歷史的產物,被“女性氣質”所塑造。在一系列的兒童心理學的研究中可發現,性別意識與早期的哺育、教育方式息息相關。也就是說,不論是女性還是男性(除生物性上的差異),都受歷史、社會文化的影響。

歷史,在英文裡叫History。拆分開來,似乎就是His(他的)和Story(故事),暗含着歷史的話語權是由男性掌握的,建構出以父權為中心的社會制度。同樣,也是在英文語境裡的“crying like a girl”(像女孩一樣哭泣),是將女孩(陰性特質)當作消極的形容,陰柔、敏感等一系列特質被標上脆弱的符號。若把目光投向中文語境,男尊女卑的思想也是貫穿整條歷史的脈絡。以皇帝的後宮為例,當權者能寵幸任意一位妃子,不管是佳麗三千還是四千,都是“隸屬”於皇帝的。亦妻亦臣的現象,也是性別與階層的同構壓迫,陽性特質對陰性特質的支配。

回到今天,陽性特質的理性、競爭、邏輯依然主導着整體社會,形成一套貶抑陰性特質的價值觀。暫且不談女性長期以來在權利結構上的不平等,男同胞們也在父權的文化中,被教導擁有“有淚不輕彈”的男子氣概,背負起對女性或對環境掌控的責任,才能是一名“合格”的男性,長久下來,情緒表達也受到了壓抑。

LGBTQ+:平權 性別運動

LGBTQ+又叫彩虹族群,彩虹象徵着該族群在性向上的多元性,也有希望的寓意。顧名思義,每個字母都有不同的含義,包括女同性戀者、男同性戀者、雙性戀者、跨性別者與酷兒(在性向上沒有確切定義者),他們在異性戀為主流的社會中屬於性少數群體。現在每年LGBTQ+群體在全球各地舉行驕傲遊行(Pride Parade),六月是他們的驕傲月(Pride Month),慶祝對自我的身份認同。

驕傲遊行最早可以追溯到一九六九年六月二十八日,當時美國的石牆酒吧(同性戀及跨性別者聚集的酒吧)發生了流血事件,在社會引起軒然大波。一年後,近一萬名男女在紐約紀念“石牆事件”,舉行了大規模遊行,通過上街示威來捍衛自我權利,要求性少數群體在法律與權利上也能享有基本的人權。值得一提的是,在LGBTQ+群體中有一句耳熟能詳的標語——“Love is Love”(愛就是愛),意味着愛是純粹、自由且平等的,不囿於性別和性向。

過去,迫於舊有觀念帶來的壓力,“出櫃”對LGBTQ+群體而言仍然是件很困難的事。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世界衛生組織方才將同性戀從精神病名錄中去除;跨性別者也是在今年一月,才不被劃分為疾病,獲得相關的醫學支持。雖然近年來,帶有彩虹元素的產品陸續在商業市場出現,相關題材的影視作品進入主流視線,蕾絲邊(Lesbian)愛情片《接近無限溫暖的藍》亦取獲了康城電影節的金棕櫚獎。但大眾對性少數群體的了解仍是不夠的,歧視、恐懼、排斥的目光也不勝其數,不乏將其污名化或與違背自然規律掛鈎,這同樣與歷史、父權體制下的異性戀霸權有關。

父權體制下的異性戀霸權,展現在主流價值觀中的一夫一妻結婚、繁衍後代。其他在生理性別上,不符合陰陽結合的婚戀關係,則被看作是不正常的。道德階級,正正是由當權者建立的,對於性的觀念也就此掌控在父系體制裡的異性戀手中。

可見,LGBTQ+群體一直在呼籲社會關注平權,用平等的眼光看待性別多元化。講到這裡,相信我們再聆聽《玫瑰少年》,已是明白了歌曲背後的深意——LGBTQ+群體在父權制度中發聲,努力從被污名化、邊緣化的處境中掙脫出來。

仔細想想,性別並非只是二元化的,社會的健康發展需要廣闊的包容性,接納、尊重、平等對待不同樣貌的群體,讓友善融化長久以來的偏見與歧視。無論是陰柔還是陽剛,我們都有自在做人的權利。

司徒子榆

2022-05-16 司徒子榆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93164.html 1 玫瑰少年:不一樣又怎麼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