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2年05月16日
第A04版:澳聞
澳門虛擬圖書館

澳非遺研究論集昨首發

論集編者與嘉賓於講座上各抒己見

負責人與作者及出席嘉賓合照

《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 研究論集》昨首發

嘉賓在作者陪同下剪綵

研根源文化傳統演變傳正能量

澳非遺研究論集昨首發

【本報消息】由文化公所出版的《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論集》昨首發,論集通過對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與研究,嘗試探索其在傳入澳門前所處地域的根源文化傳統,同時探索其在傳入澳門後,因應本地社區傳統與文化習俗而產生的文化演變。

論文集編者張澤珣和王忠期望透過論集出版,引發更多學者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與研究,共同促進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和保護工作。新書發佈會昨日下午二時半於塔石體育館舉行,澳門圖書館暨資訊管理協會理事長王國強、上架木藝工會理事長黃慶鏘、澳門鮮魚行總會副會長關偉銘、澳門文獻信息學會理事長楊開荊、文化公所總經理趙香玲以及該書主編張澤珣、王忠出席。

整合多方研究

論集緣於一九年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跨域對話研討會——澳門與天津》,其後,張澤珣和王忠將有關論文結集成書,該書收有朱壽桐、楊開荊等知名學者的作品,主要從下述的內容探討澳門非遺:澳門文化生態與文化寄植優勢,對於具有新移民身份的藝術家,尋求自我適應能力的強化,這就導致了藝術寄植現象的普遍性;非遺與美學:本雅明的“光暈”視角下的探析,認為本雅明“光暈”概念的內涵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美學特性具有一定的關聯性,由此提出對非遺保護和傳承思考;“澳門學”視野下的澳門非遺與文化生態學芻議,從“澳門學”的視野探索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作者認為文化生態學,正是以文化為物件的學科,這涉及環境及持續發展的研究,其理論基礎與當代興起的非遺文化具有相當密切的聯繫。

該本論集中討論的議題很廣泛,如:權力的重組與分配——澳門太極拳傳承與發展的過程社會學研究;從脫域到再嵌入——澳門舞獅民俗活動的現代性改造;澳門媽祖信俗與文化認同研究;澳門非遺網絡資訊資源評價體系設計研究;澳門粵劇的傳承與發展研究;澳門土地公信俗文化資源開發研究;人、神、戲:澳門“神功戲”的現狀與發展;“澳門葡撻”製作技藝的傳承研究等。這是集合近幾年澳門非遺研究的成果,並通過研究非遺所產生的根源文化與地域傳統,反觀其在澳門地區形成與拓展的軌跡,藉此閱讀澳門獨有的社區傳統特色。

凝聚人文情懷

同場舉行“澳門非遺與當代社會”講座。張澤珣表示,自十六世紀以來,澳門開始與外部世界接觸和廣泛交流,這些保留下來的歷史遺產具有特殊意義,也提供了研究的第一手材料。期望透過出版論集,吸引更多對澳門非遺文化的深入研究,探索其源流、發展規律和變遷;尤其是對於社區參與,以及凝聚人文情懷,具有特殊的歷史和現實意義。王忠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傳統社會的文化遺存,其意義和價值越來越受到重視。

會上,楊開荊介紹了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及清單。關偉銘認為,非遺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希望傳承和發展,凝聚社會各界、發放正能量。黃慶鏘介紹了魯班先師木工藝陳列館的創立對保存木工藝的重要性。

2022-05-16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93004.html 1 澳非遺研究論集昨首發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