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磚牆鎮脫貧走上富裕路
高淳的磚牆鎮,原名周城,相傳為周瑜舊宅,後因周城城牆磚砌而成,改稱磚牆。如今,這裡是國家級農業生態示範區。
“五一”勞動節期間,前往磚牆鎮仙圩村時小壽先生家作客,並與一九六九年出生,見證了家鄉由貧窮到富裕的時先生夜話今昔。
男人下田光屁股
“一九六九年的盛夏,江蘇省委接到許多下鄉知識青年的來信,反映高淳民間存在男子漢下田不穿褲子,婦女在家打赤膊的問題,我作為省委機關報的記者,曾被派到高淳作專題調查……”在客廳裡,我開誠佈公的對時先生說。
“是的,知青們反映的情況確實存在。至少到我快十歲的時候,高淳農村仍然存在着他們反映的同樣問題。所以如此,主要原因是當時農民的日子過得太窮,男人下田從事耘稻、車水等勞動,捨不得穿褲子。我們許多小的孩子,過年穿上的新衣服,年一過完,馬上脫下來,洗乾淨,放起來,等來年春節再穿。一件新衣服會新好幾年。當年的農村婦女是不用下大田勞動的,她們一年到頭呆在家裡煮飯燒菜,縫縫補補,不知道從甚麼時間開始,養成了在家打赤膊的習慣。不過,隨着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男人下田光屁股,婦女在家打赤膊都已經成了歷史。”時先生坦率地說。
“正如你所說,我與老記者穆克彬當時乘長途巴士從南京趕往高淳,一路顛簸了近五個小時,才與來接站的縣委宣傳部的何同志見了面。問清我們的意圖,何同志面露難色,但仍然支持我們下鄉去調查。我們邁開腳步,走進一個個山村,採訪了許多村幹部和插隊知青,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越深入越感到發新聞稿的難度太大。因為當時正處在極左思潮氾濫時期,在黨報上如實反映農民下田因為貧窮捨不得穿褲子,是不可能的。好在後來高淳連降暴雨,不要說鄉村泥濘的小路給採訪造成了很大困難,連我們回南京公路也被洪水沖斷了。我們想方設法,冒雨乘船前往鄰近的安徽省當塗縣,改乘火車撤回了南京。”我回憶說。
私家車直達家門
“高淳的交通條件,也是近二三十年才徹底改變了面貌。記得當年去南京江北打工,我從縣城乘長途車就需要走四個半小時。現在,高淳與南京之間不僅有高速公路,車程縮短到一個半小時,還通了地鐵,鄉村瀝青路面公路網也早已經形成,私家車可以直達家門口。”時先生說話時,臉上洋溢着笑容。
置身在時先生造型考究的三層住宅樓的客廳裡,聽着時先生的介紹,望着在廚房裡張羅晚餐的時夫人,我們感慨萬千。
返程時,時家的一幕幕不時在腦海裡浮現:前院牆上盛開的薔薇花,後院河邊的茶亭、棧橋、小菜園,還有前院的雀舌頭盆景、錦鯉魚池和門頭上貼着的“美好庭院”標牌……
(江蘇十日電)
本報特約記者 呂曉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