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港碼頭去留關係未來發展
內港碼頭去留問題近日成熱話,當局要求內港持臨時佔用准照的碼頭在下月限期前依例改回“非貨櫃”方式上落貨,重申並非要求有關碼頭搬遷;業界則指不能以“貨櫃”上落貨,等同“逼遷”,並指出令貨運成本增加,影響民生物資供應。
早在回歸初期,政府已提出內港重整計劃,將內港分成碼頭作業區、旅遊觀光區及漁業區,冀重振內港一帶昔日風光,計劃更一度被視為當年舊區重整的重點之一。當時內港碼頭的去留問題惹爭議,支持、反對各有理據,最終內港重整計劃不了了之。二十年過去,內港一帶除多了幾幢高廈、一間新酒店,一切彷彿停留在時光機中,只是越見殘破、凋零,依然是“水浸旺地”,連帶昔日重要商業地段的新馬路亦“荒廢”近半。
當局近年陸續在內港建設泵房、重整下水道等一系列治水工程,包括年底上馬的內港南雨水泵站。內港相關碼頭被要求“還原基本步”,海事部門亦直言,是配合上述泵站工程的需要,否則工地周邊將難以承受大型貨櫃車通行的負荷。
當局今次提出持臨時佔用准照的內港碼頭只可從事“非貨櫃方式之一般貨運”業務,只有屬批租地的五號A碼頭能從事“貨櫃”業務,要求有關碼頭在准照限期前改回以“非貨櫃”方式上落貨。並指倘有需要的業界,可利用包括九澳貨運碼頭在內的兩個貨櫃碼頭。部分貨運及供應商業界則指出九澳碼頭路途遙遠、成本高、貨櫃司機不足等,擔心影響民生物資供應成本,質疑當局決定倉猝。
業界的擔憂屬情理之中,當局可否考慮改建善用現有的北安碼頭,從而為搬遷內港碼頭帶來契機?反正,隨着港珠澳大橋落成、灣區軌道運輸不斷完善,海上客運需求大減。
靠近城市核心區的內港碼頭在物流中無疑具先天優勢,若內港碼頭遷離能成事,是否對整個內港治水工程順利展開,以至紓緩交通壓力、活化整個內港及新馬路下半段帶來契機?當局有必要向社會道明內港未來定位、通盤規劃及利害關係,為城市持續發展指明出路。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