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漁也授魚 多措助就業
新冠疫情踏入第三年,如同全球的就業形勢,疫情對本澳勞動力市場的影響亦早已陸續浮現。有人為保工作,退而求其次接受半薪、無薪假;有人失去飯碗,終日奔波各大招聘會求一工半職;有人轉換跑道,營營役役為口奔馳;有人即使“放低身段”,仍無法重投就業市場,手停口停……
今日“五 · 一”國際勞動節,勞動光榮,勞動可敬。但壞消息是,最新一期就業調查顯示,今年首季總體失業率上升至百分之三點五,本地居民失業率則已升至百分之四點五,失業人數增至逾一萬三千人,重回○八年金融海嘯水平。考慮到博彩業調整及應屆畢業生即將投入就業市場,未來就業形勢將更加嚴峻,失業率仍有攀升壓力,前景依然黯淡,復甦之路緩慢且又充滿不確定性。
行政長官在工聯“五 · 一”國際勞動節大會上表示,對勞動者前所未有的困難和壓力“感同身受”。特區政府將一如既往保障廣大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推動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嚴格落實外僱退場機制,切實維護本地居民優先就業的權利。勞工局將加強落實職業轉介和職業培訓工作,不斷優化職缺資訊發佈,持續增加本地居民的就業機會,提升居民就業競爭力。
然而,實際情況與居民期望有落差,尤其是部分行業是本地居民有意從事的,例如不少文職,卻仍存在相當數量的外僱,讓人質疑“外僱退場機制”是否真的存在,抑或真有發揮作用?又如就業配對,儘管根據勞工局公佈的資料顯示,當局在幫助中小企招聘和居民就職方面進行了大量工作,但由於招聘屬於企業的內部操作,若缺乏相關監管,容易流於程序而缺乏實效。當局在協助培訓、配對、轉介的力度之大,與實際配對率低、失業率繼續向上,形成反比。
出席率、配對率低,到底是失業者不願“放低身段”,還是工時長、薪酬低,卻要求多多,又要語言能力、又要專業技能或經驗?如果市場上崗位有限,解方指向的依然是外僱退場;若果“帶津培訓”事倍功半,是否應考慮“帶津上崗”,在疫情的艱難時刻,授漁也授魚?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