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點方為水
草書口訣説:“有點方為水,空挑卻是言。”這句話是草書書體對“水”字與“言”字的分別。說明有一點在上的才是“水”字,只是一挑(),頂上沒一點的就是“言”字,可見一點也不能馬虎。
帆船的“帆”字可寫成“颿”,但是不能缺少一點而為“”,帆、只差一點,相去遠矣。即祁字。《史記 · 索隱》:“堯姓伊祁氏,堯初生時其母在三阿之南寄於伊長孺之家,故從母所居為姓。”
鄰埠疫情嚴峻,曾經一度棺木缺貨,無從收斂。斂字屬“攴”(攵)部,《唐韻》:“斂,良冉切。”《説文》:“斂,收也。”《爾雅 · 釋詁》:“斂,聚也。”《書 · 洪範》:“斂時五福。”意謂:“斂聚五福之道。”倘若斂字之右方“攴”部換了個“欠”而為“歛”,不但音不同,意亦異。歛音蚶。《博雅》:“斂,欲也,予也。”欲、予與“聚”剛好相反。《集韻》更特別指出:“與斂別。”是否“與斂別”?若干近代字典卻謂“歛同斂”。它舉例:《睡虎地秦墓竹簡》:“賦歛毋度。”
從前中醫的傳統招牌,有寫着“大小方脈”四字,表示內科全科。那“脈”是脈搏,亦即“脉”字,不過有個很近似的字:“胍”。《廣韻》古朗切。《集韻》音孤。粵人説的“大肚腩”是也。
《詩 · 大雅 · 卷阿》:“爾土宇昄章,亦孔之厚矣。”詩是説:“您的國內法度大明,也是厚道之至極。”言其有仁政,美其一生能為百神之主。昄,音板,大也。如昄宇,指版圖、疆土;昄章即大明,倘昄作版,則昄章亦即版圖。
昄與皈,後者從“白”,與昄之從日只是左上方多一小撇,便是“皈依佛、法、僧的三皈依”。皈即“歸”字,一般用於佛教語言。
我告訴你,那“訴”字與“訢”字只差右下方一點便完全不同。訢即“欣”字,喜悅也。《孟子》:“終身訢然,樂而忘天下。”你倘若發了一筆橫財,周身訢然,樂而忘記告訴老婆。訢、訴兩字看似差不多,應謹小愼微。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