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系統互通助低碳出行
松山行人隧道預計今年十月開通,工程正如火如荼。位於行人隧道二龍喉街入口方向今起展開渠道接駁工程,二龍喉往松山隧道一段行車道封閉兩個月。行人隧道的開通,由二龍喉步行至羅理基博士大馬路方向只需數分鐘,料能更好地推動低碳出行,減少對個人交通工具的依賴。
在澳門半島以至氹仔各區,近年陸續建成多段行人系統,只是各區行人系統或行人天橋仍缺乏連貫性,未能整合成為由不同步行設施組成的跨區步行系統,發揮不到協同效應。特別在風雨季節,行人設施之間缺乏具備遮風擋雨的連接設施,行人徒步甚為不便,未能發揮雨天紓緩交通的作用。
松山兩側的高士德區、新口岸區,是本澳主要的商業區、居住區,商企、學校密集,現以行車隧道配套天橋連接,車流頻繁,經常塞車。據政府官員推介,新開通的松山行人隧道步程不到三分鐘,相當快捷,將來使用後,可為每日跨區工作、上學、生活的居民帶來低碳出行的一個好選擇,多步行少搭車,一定程度上緩解交通壓力。同時結合松山休閒與運動設施,假日可營造全民運動的友善氛圍。關鍵在於如何完善隧道兩側的步行環境與連接設施,與鄰近行步網點互通互聯,形成一個完整的立體步行網絡。
澳門半島是一個歷史城區,有既定的城市肌理,要在錯綜複雜的老城區內建成不同規模的行人系統,須見縫插針。要將各行人系統互通互聯,牽一髮而動全身,極具挑戰,規劃上更考智慧。
松山行人隧道作為區內一項主要的大型行人設施,日後將一併優化羅理基博士大馬路由松山行車隧道東側至水塘馬路一帶的行人過路環境,在此之前,松山周邊已完成山邊街美化及愕斜巷扶手電梯等大型行人設施,改善區內多處行人天橋,加裝無障礙設施、增設連接天橋等。人們更希望在各個行人系統網點之間,能盡早規劃好連接系統,包括建造有蓋行人設施,延展松山行人隧道的使用功能與輻射範圍,令環松山步行系統發揮最大效用,推動“步行優先”,助力低碳出行,減少私人車輛的使用。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