窺探親身實踐的零廢棄生活
據去年公佈的《澳門環境狀況報告2020》顯示,二〇二〇年本澳的人均城市固體廢物棄置量為一點七四公斤。此數字雖錄得近十年的首次下降,但對比起新加坡、香港、廣州等鄰近地區仍處於高位。減廢問題除需靠政府的政策推行,也需要身為居民的我們一同配合,才能發揮成效。
提起減廢,本書很值得我們借鑒。作者是一對年輕的台灣醫生夫婦,太太尚潔數年前因自薦為“零廢棄教母”貝亞 · 強森(Bea Johnson)翻譯暢銷書《我家沒垃圾》,從而踏上零廢棄生活的推廣之路,並與丈夫楊翰選共同經營部落格“沒有垃圾的公寓生活”。
所謂零廢棄生活,是指建立在一連串“盡可能避免產生垃圾”的做法上,進而達到簡化生活的目標。具體步驟是遵循五個R:第一步是Refuse(拒絕不需要的東西);然後三步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環保3R”,即Reduce(減量)、Reuse(重複使用)、Recycle(回收);最後再加上Rot(堆肥分解)。只要將5R應用到生活之中,便能縮減家裡的垃圾數量,還可以把珍貴的養分還給大自然。
更重要的是,當開始這樣的生活後,不但會省下可觀的金錢(因不再做無謂的消費),也會省下許多時間(減少了購物的時間、東西變少打掃更快),還可增進健康(因少吃包裝食品、減少塑膠的使用)。而這不僅令生活環境變得更好,最大得益是能讓省下來的時間與金錢花在真正值得的事情上,譬如:與親朋好友共度時光、體驗技能與知識的學習等。將生活重心從物質轉移到體驗,也擁有更多空間與自由,心靈亦因此感到富足與快樂。
本書記載作者實踐零廢棄生活的心路歷程。從伴隨塑膠包裝與免洗餐盒等垃圾長大,到初次接觸零廢棄生活哲學,深受啟發而開始減少製造垃圾、奉行無包裝消費。其後搬進一間九坪大、沒有間隔的小公寓,展開沒有垃圾的公寓生活(就連衛生紙、廁紙都沒有!)。用舊物打造婚後第一個家,在家內做堆肥系統。期間,兩人在各方協力下辦了一場沒有垃圾的莊園婚禮,又經歷了告別至親、懷孕,並在家中以較少浪費的溫柔分娩,迎來兩人的第一個孩子。
如今做了父母的他們,每天過着減廢的育兒生活,也繼續身體力行向大眾推廣零廢棄的環保概念。
過程中會看到他們一路走來所遇到的大小挑戰,不但需要多花心思找資源、多耗點口水和誠意去跟人溝通,最難的還是讓身邊人理解,且願意配合和作出改變。這一切都需要經過多番努力,才漸見成效。
從中讀者也可了解到,零廢棄生活並非苦行僧式嚴苛生活,不等於要犧牲掉生活品質,不需委屈自己,不用限制自己不能消費。而是在仔細檢視個人需求,審慎思考過後在生活上作出選擇,發揮創意、物盡其用,是一套非常freestyle,也是因人、時、地制宜的減廢生活方法及態度。
誠然,要做到作者的零浪費程度着實不易。尤其是在疫情之下,我們每天至少得棄掉一個口罩,且亦因應防疫而無可避免地使用到塑膠和一次性用品。但正如書裡所述,零廢棄生活不是一蹴可幾的,需要透過很多的小改變,才能累積成為一個成熟的生活習慣。剛開始時或會有些顛簸,但我們可以慢慢實行,也可以隨時停下來。而哪怕只是少拿了一張衛生紙、少用了一個塑膠袋,都已是在為環保出一分力。
無論你是想開始零廢棄生活,還是純粹好奇作者怎樣過這種生活,本書都能給你帶來啟發與樂趣。
雨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