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強的爭議
穆凡中先生在評論的結語中寫道︰“《男兒當自強》這齣戲,從主題開掘、表現形式的探索,對表演的注重,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因此,我建議戲劇界的朋友們應該仔細分析、研究這齣戲,找出經驗——尤其在劇本創作方面。”一九九二年另一個“具影響力”的戲跟《男兒》同時在“澳門話劇匯演”的舞台出現,那是澳門大學中文學會的《自烹》,《男兒》第一名,《自烹》拿了第二。
在匯演的座談會上,《自烹》即引起了爭議,並燃燒至報章上,方方面面的爭論長達一個月,也引發本報“藝海版”爭設了“演藝廣場”專欄,影響力實不亞於《男兒》。而作為第一名,也有評論直指《男兒》劇滿台高跟鞋,數量太多,又有說該劇根本是“talk show”,更嚴重的是指控該劇疑似“抄襲”。以至劇作者李宇樑亦為文反駁。在〈劇評與劇編〉一文中,李宇樑就上述評語作出回應,並提出其個人的戲劇觀,以及對劇評人應有責任的建議。黃文輝二○一三年在一次劇評座談會中提到澳門的創作者與評論缺乏對話,事實上並非沒有,只是那已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事了。
據聞《男兒》最近由夢劇社為中學生選段呈現,由於是學生專場,沒法欣賞,這個劇本相對李宇樑同時期寫作的《二月廿九》,重演的數次少很多。我認為有很多客觀因素,而劇作中提到的性別角色互換在今天或不再新鮮,而拿到MBA的人也許真的比街上的乞丐還要多很多,這是社會的變遷、時代的局限,或者是此劇難再重演的原因,但在劇本結構的實驗性來說,始終是值得細讀、討論的。該劇入選“中國當代小劇場四十年影響力榜單”,當然是喜訊,然後,從一九九二年到四十年後的今天,澳門劇場編劇作品如何提升?如何被更多人看見?
(原創當自強 · 四 · 完)
踱 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