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之戰予家長的啟示
又到一年澳門小學及幼稚園放榜季,很多家長陷入擇校的糾結。子女的教育規劃,日後是留澳、到大灣區抑或出國發展,今天便要作出首場決定。部分目標明確的家長,一心為子女出國留學鋪路,過去多着眼於學校條件,畢竟學校資源對子女學業成就、未來前途、人生際遇起着重要影響,不想一場俄烏之戰竟成家長們愈發關注國際政治的契機。
雖說當今全球政治形勢是“百年未見之大變局”,惟整體政治環境總算有跡可循,對華關係和模式也可作基本預判,故對於出國留學者而言並非新鮮。然而俄烏緊張局勢的持續升級,不僅僅是兩國的紛爭,隨着國際秩序的日益明晰,戰爭的外溢效應持續發酵,對許多人來說更是一場意味深遠的沙盤推演。
戰爭的外溢性跨越國境,漸蔓延至西方國家的俄裔社區。尤其當西方社會普遍對烏克蘭的同情與共情加劇對該社區的歧視和敵意,無論本身立場是挺俄派或反俄派,首先便會因出生地或族裔而陷入對方先入為主的片面判斷。正如在俄羅斯受到國際各國制裁後不久,部分教育機構暫停涉俄考試業務或出現以俄裔學生為主的不公平對待,好幾位俄裔富豪顯貴、藝術家、運動員亦因為沒有及時作出政治表態與澄清,他們的海外財產遂遭到凍結,甚至封殺表演和禁賽。
我們都看過律政肥皂劇,相信對於“緘默權”不會感到陌生。事實上,這項基本權利在海內外的司法系統均不鮮見,但是置於今天,受所在地環境的意識形態以及政治正確過度強調下,沉默的空間正有逐步收窄的趨勢(但願這份擔憂只是杞人憂天)。惟對於海外華人而言,不管是早前阿富汗政權之變,抑或今天俄烏之戰的外交影響,中國正置於一言難盡的外交敏感境地,縱然努力保持着微妙平衡,避免被進一步捲入外交漩渦,然而資訊爆炸時代結合西方對“中國威脅論”的普遍認同,文化觀念的碰撞加上政客的操縱、假新聞的摻雜,一旦媒體瀰漫對華不友好的聲音,反華情緒便立竿見影並反映於對華裔甚至亞裔的態度上,此時保持沉默不但不會被理解為“息事寧人”的忍讓,反倒可能被誤解成心虛與默認。正如當新冠疫情在全球爆發後,美國和加拿大曾發生好幾千宗針對亞裔的仇恨犯罪,施暴者不會深究受害者的經歷,也不會理會是否學生,只要膚色、國籍、樣貌基本符合他們心中刻板形象,便進行各種騷擾霸凌甚至針對亞裔學生的暴力攻擊。
全球化浪潮令世界儼然利益共同體,每宗事件都有機會成為那隻振翅的蝴蝶,更何況國與國之間的衝突與紛爭,影響之廣、速度之快、程度之深,意味着沒有國家能獨善其身,沒有人能置之度外。既然如此牽一髮而動全身,古語有云“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寶貝仔女遠渡重洋離家千里,父母又焉能不謹慎。
蘇九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