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現奧密克戎新分支?
專家:判斷為時過早
【本報訊】據《科技日報》三日消息:蘇州市疾控中心二日在疫情發佈會上介紹,該市發現奧密克戎BA.1.1進化分支,在多個數據庫中均未發現新冠病毒基因組高度同源序列。對於是否出現奧密克戎新分支,國家級數據平台的一位病毒學專家認為,僅憑測序相似程度判斷為時過早。
說法不夠科學
“‘未發現高度同源的序列’,這樣的說法不夠科學。”該專家表示,首先,該報道想表述的意思應該是“高度相似的序列”,在生物進化研究中,“同源”只能被描述為“是”或者“否”;其次,“高度”的含義不夠精確,百分之九十九點九和百分之九十九都可能被認為是“高度”,但是這兩個相似性之間的差異引起的序列數量變化高達二百多個核甘酸;最後,基因組序列變化並不意味着病毒的傳播力、感染力、致病力等必然會發生變化,不能僅僅根據序列差異數量判斷是否出現新的流行變異株,而應進一步分析序列變異有沒有引起對應氨基酸的變化,這個變異又發生在哪個蛋白上,如果是重要蛋白是否在關鍵區域。只有這些都研究清楚了,才能夠知道新的毒株可能產生的後果。
“對於新冠病毒的新分支,國際上有不同的定義。”該專家稱,有的定義比較粗放、有的比較細緻。學術界有不同的分類方法,設立了不同的標準。
據悉,有學者在分析了三萬五千多條新冠病毒基因組信息後,在二○二○年七月提出了動態命名的方法“PANGO”,其他學者也提出過不同的分類方法。
以較為廣泛應用的“PANGO”法為例,該方法規定:一個新的子分支,必須有充分系統發育證據,證明後代譜系在某個不同地理區域人群中的流行過程中從祖先譜系向後代譜系的進化過程,也就是說子分支必須有實質性地向前傳播。目前而言,僅從一位感染者中檢測到該變異序列,難以證實其有實質性地向前傳播,因此不一定能被定義為新分支。
或“自生自滅”
“此輪本土疫情已經持續了一個多月了,按照新冠病毒的變異速度,出現兩個左右的變異是正常的。”該專家表示,但並不是說新冠病毒一出現新分支就都會變成厲害的變異株,只有比較“適應”的病毒才有可能存活下來,即便存活下來,也未必會發展成為主流毒株。
該專家稱,“如果你去回溯德爾塔毒株,會發現它有很多分支AY.1、AY.2……AY.133,但最後成為主流的只有幾個。”
該專家解釋,大量的分支在流行的過程中“自生自滅”。因此,即便是出現一個新的分支,那也無需過度恐慌,分支最後未必會形成主流,也很少會發展為更具感染力和致病性的毒株。
重要的是大量採集當前各地新冠陽性人員樣本進行病毒基因組測序,通過生物信息學方法密切監測變異情況,及時發現主流毒株,研發有效的疫苗、抗病毒藥物和檢測試劑,實現對疫情的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