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線增客 便乘為先
輕軌氹仔線停擺半年更換電纜,終大功告成昨日復運,並推出車資半價優惠,適逢假日,吸引不少居民乘搭。有認為架空輕軌行程風景不錯,亦有指退休後空閒可搭乘“周圍去”,更有攝影發燒友趁復運到來拍照“打卡”……問題來了,真正以輕軌出行者似乎不多,正是輕軌未來面對的主要問題:如何提升客量?
“無客”是現時輕軌的致命傷,停運前日均僅二千人次乘客,二○年只有不足三百萬元的票務收入,營運成本卻近九億元,被坊間稱為公帑“無底洞”;最大問題是集運系統發揮不到公交作用,效益差強人意,情何以堪,社會上有聲音籲壯士斷臂,放棄輕軌。不過,假若沒有輕軌,本地的公交重任落在何處?巴士在疫前日均載客量近六十萬人次,實無條件再增班次,主因道路難以負荷。隨着新城填海區陸續發展,跨區出行是未來的交通焦點,故確保無阻礙、獨立運行的集體運輸系統,始終是明日的公交主軸。
氹線客稀,其路線限於氹仔、路氹城且不成環迴。尤其澳門半島仍是本地政經中心,列車不能過海,大大局限了乘客的出行需要。當局不斷推動輕軌延伸路線,不惜再斥資一百二十五億元,同時啟建媽閣線、石排灣線、橫琴線三線,由二三年底至二四年底三線將陸續完工;由氹仔接新城A區再至關閘的東線,亦鐵定上馬,全線走地底或海底,料今年內招標。除東線工程龐大、開工無期,其餘落成有期的在建三線,分別跨海至半島媽閣、跨區至路環石排灣、跨境至橫琴,將大大打破現時氹仔線的局限,料客況會有新的轉變。
可以說,未來巴士服務達飽和,輕軌分線不斷拓展,本澳公交系統主、輔角色勢將改變。但上述都是遠景,眼前的困局不能視而不見,應想方設法方便乘客為先,如研設自動支付購票、甚至無感付費乘車;建立與巴士互補的換乘系統等。獨立運行的集體運輸系統營運成本高,從來都是“大錢坑”,增客也要開源,未來支線的輕軌站宜附設商場等,以增加輕軌的邊際收益,聯合支撐營運。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