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資源助自閉症者發揮所長
今日是“世界自閉症關注日”,全球各地關注自閉症人士團體都期望透過這一天,喚起各界重視自閉症群體需要。雖然社會普遍對自閉症有初步認知,但仍有部分人存在誤解,甚至有家長錯誤理解成精神病,即使察覺子女有類似特徵,仍諱疾忌醫,結果錯過了治療黃金期。
自閉症是一種腦部因發育障礙導致的疾病,特徵是情緒表達困難、社交互動障礙、語言和非語言溝通出現問題。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做出一些刻板、重複性的動作和行為。近年社會對自閉症的認識有改善,但未算全民了解。部分自閉症小朋友在公眾場所時會尖叫、到處跑,當不獲他人理解,家長便會被批評沒有管教好子女,深受困擾。已成年的自閉症人士會因為得不到接納、找不到工作而留在家中,變成“隱青”。
根據去年國務院關於印發“十四五”殘疾人保障和發展規劃的通知中的重點任務,明確指出將扶殘助殘的美德納入公民教育,從教育上建立幫助殘疾人的文明社會氛圍,改善殘疾人在社會上的處境。今年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發佈《關於在宣傳報道中規範殘疾人及殘疾人工作有關稱謂的通知》,體現世界轉變,也減低對自閉症人士產生負面影響。
去年數據顯示,本澳有四百多名自閉症患者。隨着醫療科技發展,相信將陸續發現更多自閉症患者個案。但有復康團體認為,目前小城難以得出準確數字,因為政府的六類殘疾評估分類中,並沒有“自閉症”選項,只會被納入“精神殘疾”,並以括號標註屬於“自閉症”;智力有障礙的自閉症人士則被簡單納入“智力殘疾”一類,變相令官方的自閉症患者數字低於現實。
儘管自閉症人士已完成學業,卻無法與健全人士看齊,難以在一般職場工作,只有復康團體設立的社會企業專門聘用。有意見認為,政府應推動將之變成政策,持續加強與民間團體合作,提供資源協助,創造更多不同類型職訓項目,讓有不同特色人士有更多職業選擇,發揮自身所長與價值。否則他們若因缺乏發展空間,別無選擇下長留家中,照護者也承受壓力,繼而衍生連串社會問題。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