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街市可騰籠換鳥?
近期社會熱議話題離不開營運多年的紅街市暫別街坊,設於沙梨頭區的臨時提督街市正式營運。對買慣餸的街坊而言,街市移遷,難免影響原來的出行習慣。但一切事在人為,當局只要多加宣講,優化接駁專巴等環節,料街坊會逐步適應。
據資料記載,紅街市早於一九三六年落成,標誌着澳門首座現代街市大樓的誕生,具一定歷史意義。這座街市大樓與早期墟亭相比,在外觀、衛生和人口需求上都納入到設計中。特別是通風和採光,甚至設有廁所、冷藏設備等,盡可能顧及攤販和街坊生活需求,顯見設計團隊於每個環節均作出細緻考量。
時移世易,這座街市啟用至今一晃就八十多年,除了富特色的外觀設計值得保留外,內部結構基本不合時宜。如今關閉紅街市後,當局預期用兩年多時間修葺,之後再以新的形象重新登場。
街市與社區同發展,也與街坊共成長,留下很多值得保留的社區記憶與人文情懷。有資深建築師打趣說,當局與其花大筆費用修繕內部空間有限的街市,倒不如考慮在附近如賽狗場內可善用的土地興建一座新的紅街市。原街市建築可參考鄰近地區做法,活化成文創基地,內設特色餐廳,使之成為一處新的“打卡點”,料能帶出一番新的氣象。
悅 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