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碧琪倡動態評估經屋需求
冀優化過渡機制滿足申請者實際需求
【本報消息】房屋局日前公佈經屋臨時排序名單,最終有效申請為九千六百六十七份,並已作評分及排名。議員宋碧琪表示,隨着社會經濟轉型,社會住房觀念發生轉變,政府應動態評估社會需求,以配合居民住屋需求。同時優化過渡機制,滿足各類申請者在不同時期的實際住房需求。另外,推動經屋申請的恆常機制,以動態把握市民需求,更好滿足各類群體的戶型供應。
申請者為真正用家
宋碧琪表示,二○二一期的經屋開放逾五千個單位,共收到六千三百六十八份家團申請、三千二百九十九份個人申請。由於經屋以家團申請優先,大部分個人申請者無奈淪為陪跑,加上住屋有限,計分靠後的家團申請者亦難得到需求戶型,如今次經屋會有近四百個二人家團須居住一房單位。
宋碧琪直言,經屋去投資化後,申請者多為真正用家,由於經屋總體供應未能滿足所有申請,其中一類房型增加,另一類房型就會相應減少,因此會增加陪跑及錯配的比例。現時,經屋個人申請者為廿三至四十四歲青壯年為主,未來會有適婚和新婚的需求,但由於經屋一經確認,就無法更改。換言之,若個人申請者確認經屋戶型,就不能再作出申請更換,日後若結婚生子,則需購買私樓或蝸居一房廳單位。而家團申請者若被分配到一房,唯有硬食或退出再排隊,難有過渡機制。她建議政府研究允許個人申請者可同時選擇一房或二房單位,並優化過渡機制,滿足各類申請者在不同時期的實際住房需求。
供需失調浪費資源
政府近期推出“房屋五階梯”政策,以滿足不同需求的住房群體。宋碧琪指出,隨着社會經濟轉型,居民對住屋需求趨於實用,且本澳未來會以鼓勵生育為社會發展目標,可見居民對住房需求因應社會發展,在不同的時期有其特殊需求。長期來看,難以設定精準的房屋標準,亦導致房屋供需結構失調,導致資源浪費。而現時經屋“一窩蜂”申請亦難以滿足較多申請者的住房需求。政府應動態評估社會發展,設立動態長效機制,因應需求規劃戶型單位,可先申請,再建設,後上樓。同時,建議設立恆常性申請制度,以動態掌握市民需求,避免兩頭不到岸,盡快讓市民有樓可上,消除市民顧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