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手機時代青年特徵情緒心理健康
聖公會啟網絡素養調查
【本報消息】聖公會澳門社會服務處將於四至六月開展“澳門i世代調查二○二二——疫情常態化下,網絡使用及社交媒體對青少年情緒及社交生活的影響”,以及“澳門青年網絡素養調查二○二二”兩項調查,透過問卷收集,重點關注手機時代下青年的特徵、情緒和心理健康,及其網絡素養方面的實況與需要,以提供配合青年成長需要和改善家庭關係的適切服務及創新手法,促進青年健康成長。兩項調查將於九月發佈。
澳人九成手機上網
昨日下午二時半,聖公會澳門社會服務處協調主任阮麗梅,聖公會調查研究中心主任張漪雯、研究員陳釗榮於聖公會北區青年服務隊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兩項調查詳情。
近年內地和澳門居民的上網和手機上網率一直上升,澳門市民的手機上網率更高見八成九。從互聯網時代到手機時代,手機及網絡已不知不覺地與大眾生活融合,特別是手機時代,把網絡的使用方式由固定變成可移動,手機及網絡與人們生活更加密不可分。無論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更為普遍應用到手機應用程式,如透過社交媒體軟件進行即時通訊、運用網上銀行理財、網上購物等。
涉情緒精神個案增
疫情全球大流行已超過兩年,期間因需減少社交距離,大大增加在家工作和網課的使用,而網絡使用時數亦隨之增加。《柳葉刀》於首個疫情大流行期間的全球心理健康研究報告,發現全球罹患憂鬱和焦慮症的患者大幅增加,而服務處亦觀察到澳門青少年也有出現壓力、憂鬱、焦慮等狀況。同時,該處在二○年開展“‘圓桌會議’——青少年新世代發展需要”,過程中發現一直以來韌力較高的街頭青少年,陸續都被發現有情緒或精神疾患的徵狀,而其他青少年服務單位近年處理涉及情緒與精神狀況相關的個案也越來越多。
國家“十四五”規劃(二○二一至二○二五)和《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二○一六至二○二五》有提及需要加強網絡文明建設,並設有“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向操場”的口號。另外,分別在一七及二○年都有“中國青少年網絡素養”相關的調查。而《澳門青年政策(二○二一至二○三○)》關注青年全面發展及身心健康,亦有提及培養青年網絡素養,正確審辨網絡資訊,引導青年負責任使用互聯網,營造正向網絡文化。
使用過長易患憂鬱
近年從國內外新聞及研究都有顯示使用網絡和社交媒體,對使用者心理健康有不良影響,如“i世代報告”中提及使用螢幕時間過長會提高患上憂鬱症的風險;國家青年使用網絡政策簡報“如何看待青少年網絡使用行為、特徵與問題辨識”中提及網絡依賴程度越高,出現嚴重程度的焦慮比例越高。服務處同工在前線的觀察上,發現青年在使用社交媒體時,不少曾產生不安、擔憂或焦慮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