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施策鼓勵生育
本澳出生率持續低迷,去年更跌至○五年以來最低,少子化疊加人口老齡化,對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帶來深遠影響。鼓勵生育,無疑是提高出生率的唯一解決辦法,但如何對症下藥?
根據當局統計,一九年出生人數近六千人,二○年出生人數五千四百人,二一年出生人數約五千人,出生率呈明顯下降趨勢。有意見認為,近兩年出生率下降,與疫下經濟下滑,居民收入減少,加上對前景充滿不明朗等因素有關,預期待經濟復甦後,出生率會重拾升軌,及早提振經濟是當務之急。但昔日本澳經濟仍未急速發展,多孩家庭大有人在,可見出生率並非單單與經濟因素有關。
出生率低、少子化問題非本澳獨有,全球不少發達國家地區都處同樣困局。在不少先進國家,育兒福利優厚、婦女產假充裕、教育升學福利優越,但出生率依然難見起色。就以東亞地區為例,日本、韓國的少子化問題持續多年;我國自一五年取消一孩政策,翌年出生率隨即上升,但之後即又再連續四年回落,去年提出三孩政策,成效如何拭目以待。但人口學專家已明言未來若我國每年新生兒數量少於一千萬,十年後將出現嚴重人口負增長,鼓勵生育刻不容緩。
人們對婚姻、生育觀念的變化,晚婚晚育、不婚不育已成為不少年輕人的選項。適齡男女不願生兒育女,除觀念改變,亦與工作環境、住屋、教育條件、發展前景等因素有極大關係。對不少年輕人而言,婚後生兒育女,父母就要擔養育之責,亦意味着要告別“自由自在”的二人世界,是巨大的無形壓力。故提高出生率,社會整體須協助緩解適齡男女的生育壓力,解決“不想生、不敢生”的困惱。
金錢、物質上的鼓勵無疑有幫助,但作用有限。在社會整體人力資源許可下增加產假,完善照顧學齡前幼兒的支援措施,改善教育升學模式,明確房屋發展政策,以至企業提供支持生育的特別福利等,凡此種種,從全方位完善福利和友善措施,減輕生育壓力,出生率方能有回升之機。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