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2年03月03日
第C08版:演藝
澳門虛擬圖書館

從回歸慶典看國家京劇院及傳統傳承

從回歸慶典看國家京劇院及傳統傳承

從過去的澳門藝術節,以及澳門回歸紀念日均會安排一些傳統戲曲表演,當中筆者尤其喜歡京劇。記得澳門從過去由國家三團到來演出,將好些新創的劇目引進大家眼前,到了近年,澳門得到更大的重視和關顧,由國家京劇院頂尖的主角親臨演出,體現了一份無上光榮,也算得是國家對澳門的寵愛有加。然而,如果純粹作為觀眾從觀賞的角度來看一年一至兩次的演出,由國家最頂級的演員擔綱演出,肯定是澳門以及鄰近京劇迷的一大喜訊。

在澳門屬於小眾的京劇愛好者,能夠看到最精彩的劇目、最優秀的演員,算得上是一種安慰。不過在個人的想法內,總有點野人獻曝的熱情,當然身為廣東人,在澳門若論到要推廣,首選必定是粵劇。但我又的確對那些在永樂戲院、龍鳳以及更多曲藝社的友人前輩表示敬佩及支持,加上澳門亦有個別單位,願意為傳承粵劇而努力,哪怕是安排神功戲、舉辦給小朋友的粵劇課程……這一切一切,在今時今日的影響力可能不大,但至少這點火種未有被撲滅,熱情尚在,稍欠溫度而已,潛龍在淵亦只等一個時機,不論是政府或社會、市場經濟或藝術發展上,倘若有朝想起這班努力保留廣東傳統的朋友時,必定有他們發揮的餘地。

而京劇則更難在澳門推廣和傳承,這幾年看到國家京劇院演出的入座客之中,中老年佔了幾近一半,年輕人之中又以操流利普通話的內地學生為主……語言對於廣東人或澳門人可能是一個障礙,但對於喜愛的藝術項目,又豈會被英語、日語或韓語所留難得着?

目前在澳門的演出個人看來較單調,亦沒有系統化。澳門在文化藝術培育方面仍需要有更長遠的規劃,印象中教青局,每年至少會安排學生進入劇場,學習觀賞節目的禮儀,從音樂會、話劇、舞蹈甚至京劇、粵曲亦沒有遺漏,不過在堅持下去的深度還是有待提升。對比鄰近地區在這方面的培育工作,還是做得比較深入和有系統。

記得以前香港除了安排在藝術節有相關活動之外,每年尚會舉辦一個戲曲節,專門安排中國不同地方的戲曲劇種,聚首一堂演出,並會有事前的導賞和介紹,對比之下,我們覺得冷門的劇種諸如崑劇、越劇、川劇、豫劇、潮劇等,在澳門應該屬於稀有品種,是澳門人不會看、不愛看還是沒有機會看到?

說回去年演出的京劇,就算與前年相比,都已經變得比較沉悶,沒有了精彩的打鬥。從前年的《楊門女將》到去年的《穆桂英掛帥》,《太真外傳》的楊貴妃更不消說,沒有更多動作場面。反而講述同一歷史人物的《貴妃醉酒》,昔日有機會在澳門現場看過梅派重量人物梅葆玖現場清唱,更覺媚態動人。

前年至少在《楊門女將》中有幾段武場,去年見到劉魁魁在兩天內,分別擔演安祿山和王倫,均沒有多少武場發揮的機會。其實京劇當中除了才子佳人、楊門眾將之餘,像老生“大晒冷”的《群英會》、名旦首本的《玉堂春》、《鎖麟囊》、經典的《霸王別姬》、《連環套》等,不同行當各具藝術丰采,到底在澳門的演出是為了滿足戲迷見偶像的片面心願?抑或為了傳承及更廣泛娛樂觀眾?

生、旦、淨、丑若只偏重一方,自不能全面展現京劇的魅力和真正實力,期望有一日澳門的戲曲選擇可以更豐富,就算是粵劇或京劇,亦能在更多資源配套推廣下,吸引更多觀眾入場,才有利傳統的傳承。

承 鈺

2022-03-03 承 鈺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78350.html 1 從回歸慶典看國家京劇院及傳統傳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