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
《親愛的》和《失孤》兩部涉及拐賣兒童的電影,我看完感到心力交瘁。儘管觀賞電影時還未有子女,但影片中父母那種無力感,深深地打動我。他們為尋子,不放棄任何機會,哪怕上當受騙,冒生命危險,花光錢財,都要尋得兒子下落。《失孤》中,主角為萍水相逢的修車小伙尋得父母,自己卻願望落空,唯有繼續上路;《親愛的》的父親終於找到兒子了,卻想不到他已成為另一個女人的“愛兒”……
現實中,也會有被拐賣兒童與親生父母團聚的故事(包括《失孤》的原型故事),通常那些能找回生父母的被拐者都受到較良好的教育和對待,可是一些被拐賣婦女就沒有如此“好”下場了,近日的徐州“八孩之母”事件就是一例。無論如何,拐賣婦孺都只會是人間慘案,沒有任何正面意義,儘管官方說未破案的數量逐年下降,但我認為一宗都嫌多。
相信部分澳門人對拐賣兒童的“故事”不陌生。小時候到拱北,舊口岸至蓮花路口,都常有乞丐聚集。有些是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的老者,也有些是缺胳膊少腿的少年兒童。師長和年紀稍大的朋友唬嚇我們,說那些兒童乞丐都是被拐的,拐子佬砍去他們手腳,讓他們看起來很可憐,從而乞討到更多錢……當然我沒法證實這都市傳說,反而在電影《一百萬零一夜》中看到類似情節,只是故事發生在印度。
說我杞人憂天也好,自有了女兒後,我有時會想到女兒被拐的可能性。小童在澳門被拐的風險低,除非遇到變態佬,但也不能忽視到外地探親或旅遊時有被拐帶的風險。可以肯定的,若女兒被拐,我一定會不惜一切找她回來。當然,防患於未然是最好的,為免自己成為《救參九十六小時》的里安納遜,要教曉女兒自保技巧,例如叫她被抓時得破壞路上商店的物品,引起不明就裡的店主憤怒阻攔。我相信這方法一定有效過叫救命。
太 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