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火雞還火雞
最近,聽到有關土耳其更改國名的新聞消息,由原來的英文名Turkey改為Türkiye,英文發音基本相近,但就去除了英文中turkey 的“火雞”意思,及俚語中帶有“天真、愚蠢或無能的人”之負面含意。據悉,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表示,新寫法“最佳地代表了土耳其民族的文化、文明和價值觀。”
廣東話俗語有云:“不怕生壞命,最怕改壞名。”以前我一直很好奇,為什麼火雞的英文叫做turkey。直至某天,我在一個講座上,聽到一位曾在土耳其生活過五年的大學教授馬廉禎揭開謎底——原來,一開始把火雞叫做turkey的是印度人,是因為他們覺得土耳其人的衣着、身形、再加上紅色的頭包巾,整個造型很像火雞。大概就那樣叫着用着,久而久之,曾經玩笑般的一個代名詞,便成了一個正式的名詞吧。
記得當時在聽講座的我,心裡還在半信半疑,馬教授繼續說,土耳其人其實很不喜歡印度人把自己的國家名變成了火雞,所以在土耳其語裡,他們的火雞叫做“hindu”。當時全場大笑了。不知當時自己有否在hindu (印度教) 或hindi (印度語)兩字之間誤聽,雖然它們都跟印度有關。於是近日便透過谷歌翻譯再簡單驗證一下,若在英文中打小寫t的turkey,轉為土耳其文便出了hindi一字;若打大寫T的Turkey,轉為土耳其文便出了Türkiye。
歷史上,因政體變更、不符合國情等不同的原因而改名的國家也有不少,較為人熟悉的有荷蘭,英文由Holland 改為Netherlands,緬甸則由 Burma
改為Myanmar。而土耳其這次既小又大的改名(小在於發音及拼寫變化之不算大,大在於民族文化意義之不算小),便使我不由得想起了這段印象深刻的“以火雞還火雞”的趣聞。
亞 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