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一呼一吸都有害
鼻孔被矽膠塞堵住,之後再纏上膠帶,以防有任何一絲空氣偷偷經過鼻子。這並不是一場蓄意讓人窒息的謀殺,而是一場研究呼吸的實驗。除了鼻子,別忘了能夠進行呼吸的器官還有那正在享受美食的嘴巴。
醫學實驗室中,為期二十天的實驗正在進行。前十天,受試者只能以嘴巴進行呼吸,進行血液氣體分析、發炎反應、荷爾蒙濃度、嗅覺、鼻腔量測、肺功能等檢測後,生活一切照常;十天後解放鼻孔,讓鼻子重新擔起呼吸的重責,重複之前的檢驗,最後再比較不同階段的數據,看看隨着呼吸方式的改變,身體會否也隨之有所影響。
每分鐘約十八次,每天就差不多要重複兩萬五千次。那些不經意的一呼一吸間,已促使身體內部發生無數變化。作者詹姆斯 · 奈斯特深受呼吸問題困擾,童年時因為經常食用高度加工食品,缺少適當的咀嚼,造成了口腔發育不全;後來進行多次齒顎矯正後,口腔裡的空間一再被縮減,最後導致氣道阻塞等呼吸問題。作為一名新聞記者,詹姆斯花了十年時間走訪世界各地,從胸腔醫學實驗室走到紐澤西的合唱團教室,由蘇聯的神秘研究機構,再被帶進巴黎地下的古代墳場遺址,親身試驗各種呼吸方法。
拙火呼吸法、瑜伽調息法、菩提格呼吸法、淨化呼吸法、諧振式呼吸法……在醫療體系以外,流傳着許多能治癒身體的呼吸方法,當中有成效被實驗數據所證實的,亦有些仍然無法被科學解釋。單是放慢呼吸節奏,就能讓通過大腦的血流增加,提高循環與神經系統的效率,有效緩解焦慮與憂鬱情緒。看完這些呼吸法為身體所帶來的增益後,不禁讓人好奇,我們習以為常的呼吸方法,到底是在什麼時候出現了偏差,讓人類成為最不會呼吸的動物?
把時間軸推回到地球最初出現生命時,好氧生物吸收了大氣中的氧氣並排出二氧化碳,演化出呼吸行為,為生物體帶來能量。而為了讓氣道暢通,遠古人類有着寬闊的顎骨與鼻竇,但後來在擴大腦容量的演化過程中,腦腔佔用了原本屬於鼻竇與口腔的空間;同時為了更快速地從食物中獲取能量,人類開始烹煮食物使其軟化,逐漸減少了咀嚼次數,進一步使顎骨變薄,臉部的肌肉失去力量,從而引發出如今的呼吸問題。
要是問你上一次的呼吸是通過鼻子還是嘴巴?可能你在思考的過程裡已經又完成了好幾次的呼吸。不消片刻,幾十、幾百,甚至幾千次的呼吸已過去,我們無法時刻記住每次呼吸的感覺,但每一次都可以重新認識。至於呼吸到底是通過鼻子還是嘴巴更好,就交給讀者們親自從書裡找出答案,畢竟呼吸,是真的要堅持一輩子的事。
林 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