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操縱烏局勢圖控歐盟
日趨緊張的烏克蘭局勢,正在考驗美國與盟友之間是否真正團結。在美國堅定支持烏克蘭並向其提供軍事援助後,歐洲國家卻出現不協調的聲音。受訪學者指出,歐美之所以無法完全站在一起,主要是美國並未真正顧及歐洲的利益,其操縱烏克蘭局勢的目的之一,是想藉此控制歐盟。
德為何謹慎?
拜登政府除了祭出對俄制裁法案外,還多次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
反觀歐洲國家尤其是德國,則開始“唱反調”。
廿一日,德國海軍總監舍恩巴赫在印度參加活動時說,普京值得“尊重”,所謂俄想入侵烏的說法是“胡說八道”。雖然德國國防部迅速與其“劃清界限”,但德國防部長否認了將向烏克蘭提供武器,認為這無助於解決烏克蘭衝突。德國總理朔爾茨廿三日警告,一旦俄對烏發動軍事行動,俄將付出“很高的代價”,不過他同時也呼籲,要謹慎對俄製裁可能對德國帶來的“後果”。
為何德國在對俄問題上如此謹慎?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全球治理研究所所長助理趙隆廿四日對記者表示,在前總理默克爾執政時期,德國就站在西方與俄羅斯互動的第一線,扮演“對話窗口”的角色。默克爾本人與普京具有相似的東德歷史記憶,二人作為長期執政的領導人,也強化了德俄首腦外交的作用和價值。以對話替代對抗,以務實合作淡化政治分歧,一直是德國在處理烏克蘭問題和對俄外交堅持的立場。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中歐關係研究中心副主任簡軍波也對記者指出,首先,德國與俄羅斯本身關係就很複雜,雙方在經貿上有緊密聯繫,在地緣上相隔很近,很難去用“非敵即友”的方式去做評判。其次,德國內部出現分歧,與聯盟政府也有關係。綠黨、社民黨對俄立場多樣化,所以外交部、財政部、國防部和總理,發出來的聲音就難以一致。第三,從歷史原因看,德國是二戰戰敗國,因此在軍事方面不會表現得過分強硬。
他國口頭強硬
觀察歐洲其他國家對烏克蘭局勢的態度:法國總統外事顧問博納廿一日訪問華盛頓並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如果俄侵略烏,我們將作出非常強有力的反應。但達到這一點之前,我們需要使用所有的外交手段”。英國方面雖然向烏克蘭出口了輕型反坦克武器,但副首相拉布透露“極不可能”向當地派兵。英國首相約翰遜則誓言要團結歐洲,促成統一陣線威懾普京。
事實上,歐洲國家在口頭上還是對俄羅斯保持強硬態度,即揚言若對烏有任何軍事行動,則會強烈反擊。不過,歐洲的態度對俄羅斯的決策能起到多大的牽制作用?
趙隆認為,相較於冷戰時期歐洲相對獨立的對蘇政策,今天的歐洲很難在不與美充分協調的狀態下單獨對俄行動。經過近八年的經濟制裁,歐洲的對俄政策“工具箱”已捉襟見肘,而因為烏克蘭這個非歐盟和北約成員直接出兵,在法律和現實上均存在極大障礙。應該說,普京在該問題上的態度主要取決於美國,並非歐洲。
美渲染俄威脅
為何歐洲國家針對烏克蘭危機,未能與美國完全站在一邊,祭出與美國同等力度的支持?趙隆認為,這主要是因為美國並未真正顧及歐洲利益,而是更多希望渲染強化“俄羅斯威脅”,重塑跨大西洋夥伴關係,增加歐洲對美依賴。
(香港廿四日電)
香港中通社記者
殷田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