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灣區旅遊市場展望
一月二十國家發佈《“十四五”旅遊業發展規劃》。《規劃》提出,到二○二五年,旅遊業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現代旅遊業體系更加健全,旅遊有效供給、優質供給、彈性供給更豐富,大眾旅遊消費需求得到更好滿足。旅遊業在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促進社會文明程度提升等方面作用更加凸顯。
推進灣區旅遊一體化
《規劃》在完善旅遊開放合作體系關於深化與港澳台地區合作的章節提出,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旅遊一體化發展,提升大灣區旅遊業整體競爭力,打造世界級旅遊目的地。深化港澳與內地旅遊業合作,創新粵港澳區域旅遊合作協調機制,推動資源分享。推動澳門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建設,支持澳門舉辦世界旅遊經濟論壇、國際旅遊(產業)博覽會等,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並支援港澳青少年到內地進行遊學交流活動。
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澳門兩個特區,和廣東省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九市,總面積約5.6萬平方公里。根據最新資料,二○二○年大灣區總人口已超過8,600萬,地區生產總值達16,688億美元。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新時代國家改革開放下的重大發展戰略,對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和堅持改革開放肩負重大意義。目標是進一步深化粵港澳合作,充分發揮三地綜合優勢,促成區內深度融合,推動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國際一流灣區。
疫情反覆灣區客走穩
國際旅遊市場前景雖然仍受困於新冠疫情等因素影響,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無疑為粵港澳大灣區內依賴入境旅客消費,如澳門旅遊市場的發展帶來不少壓力。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處重要戰略機遇期,並已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長期向好,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勁,社會大局穩定,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
綜合各種內外因素分析,展望“十四五”時期,預見粵港澳大灣區旅遊市場將循以下四大方向發展。
一是大灣區的客源市場,將穩步復甦,在未來一段時期內趨向區內遊或境內遊。國際疫情仍比較反覆,旅客出遊習慣將更多選擇短線遊、區內遊或境內遊。預見粵港澳大灣區旅遊市場將迎來更多跨市、跨區或內地跨省的遊客。
文旅提升國際競爭力
二是大灣區旅遊資源與旅遊產品,趨向深化融合與整體規劃發展。隨着去年九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與《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加上粵港澳大灣區內基建日趨互聯互通,如港珠澳大橋通車後,大幅縮短港珠澳三地交通時間,以及將於二○二四年通車,連通深圳與中山的深中通道等,預見未來大灣區的港澳兩特區與內地九市的旅遊資源與旅遊產品將深化融合發展。
三是大灣區的文化與旅遊服務更趨緊密結合,“文化旅遊”可望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具國際競爭力的旅遊產品之一。長期以來,中西文化在粵港澳地區匯聚交流,如飲食文化。美食旅遊是更廣泛的文化旅遊的一部分。遊客為體驗地方美食而出遊,歐盟有關遊客出遊行為的分析報告指出,大部分美食遊客出遊時除品嘗當地特色美食,也有興趣參加旅遊目的地的其他文化活動。因此,當“廣東順德美食之都” 結合“澳門美食之都”的“味”力,配搭粵港澳的歷史文化城區與融合中西方文化故事,將為來訪的各地旅客,提供獨特難忘的美食與文化體驗。
數位化提升消費體驗
四是大灣區旅遊業轉型升級,數位化工具將為粵港澳大灣區旅遊服務賦能增值。疫情加速數位化經濟來臨,預見粵港澳大灣區內旅遊市場的各供應方將競相在食、住、行、遊、購、娛等旅遊六元素,通過在產品、管理、行銷等各環節,更多地結合日趨成熟的數位化工具,全面提升遊客出遊消費體驗。
總而言之,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有利於豐富“一國兩制”實踐內涵,進一步密切內地與港澳交流合作,為港澳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港澳居民到內地發展提供更多機會,保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並助力國家建成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人民生活水準,與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等二○三五年遠景目標。
(本文整理自作者應邀於今年一月廿一日線上參與中國旅遊研究院在北京舉辦的《“十四五”旅遊業發展規劃 》專家解讀與推進落實研討會上的發言)
澳門管理學院院長 唐繼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