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融環境下推科技防疫
近日,本澳多個場所陸續推出“掃碼進場”,部分場所強制執行,部分則未實施。問題又來了,居民不僅要亮碼以作識別,更重要的是“正掃”還是“反掃”?對林林總總、越來越多利用新科技的防疫措施,居民又是否跟得上如此急速的步伐,怎樣的措施才算是防疫的好招數?
“正掃定反掃?唔係靠彩數”。當局近日逐步推行場所二維碼,以助一旦本澳發現新冠確診個案,能及時和快速追蹤確診者的行程,界定密切接觸者及相關人士,並作出相應的防疫措施等。
同時,自新冠疫情發生後,當局推出了各類防疫措施,其中“健康碼”由原來祇有顏色,到現時增設接種疫苗針數的不同顏色框框區分等,社會仍正逐漸適應防疫措施的變化。
然而,社會上部分人仍未適應如何生成“健康碼”之際,當局又推出“掃碼進場”,今次更是引進了“反掃”功能;呼籲各場所負責人自備工作手機,以為未能“正掃”的人士記錄行程。
先試驗後執行
要知道,多元社會顧名思義有不同國籍、年齡、身體狀況的人士,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在短時間內,清楚知道或適應正執行甚麼防疫措施,尤其是視障、智障、長者或外籍人士等,亦不是每項防疫措施能即時顧及每個使用者的感受,故在推出措施前,能否多思考和考慮採取“試驗計劃”?
尤其是需要使用到科技程式、電子設備的措施時,條件和時間許可下,邀請不同界別人士試驗一段時間,提出意見讓相關部門持續優化,因為相信全澳居民都想盡力配合政府的防疫措施,但任何防疫措施若存在困難甚至影響社會秩序,居民無法配合,豈非無用武之地?祇有“以民為本”、從居民角度出發的,才可稱得上為防疫好招數。
皓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