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珠三角水資源不平衡難題
獅子洋輸水隧洞貫通
【本報記者廣州三日電】廣東省水利廳公佈,新年伊始,國家重大水利工程、粵港澳大灣區重要民生項目——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迎來新進展:下穿獅子洋輸水隧洞順利貫通。工程圓滿完成二○二一年建設與投資任務,有望於二○二三年底建成通水,提高西江水資源利用率,破解珠三角水資源不平衡難題。
今個元旦假期,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許多建設者依然堅守在施工一線,用奮鬥開啟新的一年。在距離獅子洋四十多公里外的西江干流順德鯉魚洲島上,該工程鯉魚洲泵站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該項目已陸續完成首倉混凝土澆築、八台蝸殼安裝等工作,建成後將作為工程唯一取水口,為粵港澳大灣區輸送源源不斷的西江水。
年供十七億立方米
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由一條幹線、兩條分幹線、一條支線、三座泵站和四座調蓄水庫組成,工程全長一百一十三點二公里,設計年供水量十七億八千萬立方米,總投資約三百五十四億元人民幣,施工總工期六十個月。其建成後,將實現從西江水系向珠三角東部引水,解決廣州、深圳、東莞等地生活生產缺水問題,為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提供戰略支撐。
地下深埋盾構建造
為了最大限度節約土地,該工程全線大多採用地下深埋盾構方式,在縱深四十米至六十米的地下空間建造,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預留寶貴土地資源和淺層地下空間,助力高質量發展。
珠三角素有“地質博物館”之稱,尤其是在珠江口獅子洋區域,水文、地質條件異常複雜。
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在此區域的輸水隧洞長約六千六百米,其中獅子洋隧洞長約三千二百米,最大埋深近六十米,沿線還有多條獅子洋斷裂帶,面臨線路埋深大、圍巖透水強、海底換刀難等多重挑戰,施工難度在內地乃至世界水利行業實屬罕見,需要攻克諸多技術難題。
工程過半明年通水
歷經四百四十九天地下掘進,承擔穿江過洋重任的“粵海三七號”盾構機,終於元旦前夕順利抵達海鷗島接收井,與另一台下穿蓮花山水道的“粵海三六號”盾構機實現“海底鵲橋會”,打通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隧洞掘進關鍵一環。至此次“下穿獅子洋隧洞”的順利貫通,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進程已過半,為工程二○二三年底提前建成通水,奠定堅實的基礎。接下來,該工程將加快推進全面貫通、全面襯砌施工,目標直指全面建成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