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兒的陪伴是共情
說到都市人對寵物的移情和共情,又想起了昔日人們食狗肉的風俗。廣西玉林人的風俗是夏至食狗肉,南方廣府人則有冬至食狗肉的風俗;這些被現代都市人指評為“野蠻”的風俗,放在昔日農耕社會,卻是自然不過的事情,因為所烹的不過是專門養來食用的菜狗,是在肉食匱乏下的一種補充。
古人也有豢養貓狗的習慣,明清工筆畫上常見的貍奴(貓)和叭兒狗(貴婦狗)就是古人的寵物。這些寵物是不會有人去烹了來吃的,唯一的原因就是因為牠們是寵物。
與現代都市人每天無肉不歡相反的是,古人極少食牛肉,尤其在農村。因為牛是農耕工具之一,是農人的得力助手,朝夕相隨,誰忍心和捨得去宰殺牠?都市人在指責旁人的同時,是否亦有想到自己的不分青紅皂白和偽善?
作為寵物的貓狗,牠的作用是陪伴人類。因為相隨相伴,人和寵物之間產生了情感的交流;我們常說牠有靈性,其實是貓狗以其有限的智力在盡力回應人類給予的愛護,是對人類的共情。
因為相隨相伴,我們對貓狗有了更細微的觀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有了更溫暖的移情;所謂解衣推食、己飢己溺,這種共情心理延伸到我們愛護、領養流浪貓狗的行為上。
作為最早一批被人類馴化的動物之一,貓狗越來越成為人類生活的一部分,在都市裡作為寵物,陪伴越來越孤單的人們;在農村同樣如是,機械耕作代替了牛耕馬拉,牛和馬失去了蹤影,貓和狗也成為了人們捨不得烹食的寵物了。這是社會的進步,也是人們情感的蛻變。
人類是萬物之靈,這靈,即靈性、即情感、即人性。人與萬物同生同長同滅,所不同者,是人類擁有豐富而複雜的情感世界,足以涵容萬物。故而,對花花草草貓貓狗狗,我們有足夠的慈悲和力量去愛護牠們、珍惜牠們。
花 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