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多次填海變成通衢大道
“漁翁街”真有漁翁?
今日工業大廈林立的漁翁街,其實過往是一條海邊小村,從一八八九年澳門舊地圖可見,漁翁街所處的位置正是臨海地帶,其得名與漁民、漁業有密切關係,葡文名稱(Rua dos Pescadores)也與此對應,意為“漁民、漁翁”,因此命名為漁翁街。
漁翁街其中一樣令人印象深刻的,必定是每逢格蘭披治大賽車,街道便會封路變成賽道,許多人都會在此觀看賽事,居民俗稱為“漁翁彎”。另外,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漁翁街與友誼大馬路交界處曾經設有露天茶座,許多居民會在此聚會,更因擺放着以水泥製成的巨型可樂樽,而有“可樂茶座”之稱,由於形象深入民心,老一輩更將“漁翁彎”叫作“可樂彎”。
遊人行走於漁翁街,可以看見一座香火不斷的廟宇——天后古廟,該廟始建於清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其後於一九八七年重修,是澳門半島中唯一一座設在東面的臨海廟宇。為了抗颱風,廟宇當初亦設計成石室小廟,分別以圍牆分隔成不同區域。
天后古廟的門樓建築,運用中西合璧的飾設手法,門洞上採用中式園林的滿月形狀,門樓則極具葡式建築風格,在本澳廟宇中較為少見。廟宇最初是一個供奉天后的石灶,後來逐漸增建成現在的規模,同時由於天后古廟位處馬交石山上,因而又被稱為“馬交石天后古廟”。
觀海憶郊遊
在天后古廟旁曾有個小水塘,不少老澳門在此處都有共同回憶,是人們當時郊遊野餐的好去處。小水塘後方山頭,就是本澳幽雅寧靜的名勝點“海角遊雲”,由於前臨大海,因此也是觀海勝地。
“海角遊雲”更曾因葡荷大戰被稱為“海角遊魂”。然而,人們認為“海角遊魂”此稱,實在與優美風景不協調,因此後來就把“魂”改為諧音“雲”,一字之差,産生兩種截然不同的意境。
在馬交石山山頂,正是馬交石炮台,建於一八五一至一八五二年間,地處東望洋山炮台與望廈炮台之間。一九四三年二戰期間,炮台被美軍戰機炸燬,直至附近的通訊博物館建成才一併修復。
漁翁街一帶歷經多次填海,由臨海小村演變成通衢大道,同時保留不少見證歷史的景點,承載着澳門人的集體回憶。
欲知更多詳情,立即掃碼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