爐灶進化史
梯 亞
普通家庭的廚房,用柴爐來煮飯的日子,大約終結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在此之前,大多數家庭都是以柴(或加上炭)作燃料,就算比較富裕的人家也不例外。一九五○年的影片《血淚洗殘脂》中就有以下一幕。婚後的小燕飛開始精打細算,有日查閱家庭數簿,發現數目不對,便問女傭李月清前兩天是否“買咗擔柴”,李回說是,小燕飛即道:“唔怪得我計來計去都唔啱數啦。”李月清覺得有點意外:“哎呀,小姐,你依家轉咗性咁,幾毫子都問來問去。”
那時候,燒柴很普遍,童年的李小龍就曾在不同的電影裡為燒柴而張羅,時而在家門口破柴(《苦海明燈》一九五三年),時而上山砍柴(《孤星血淚》一九五五年)。五十年代末開始,火水爐便逐漸走進尋常百姓家的廚房。一九五九年的電影《歡喜冤家》,南紅家的廚房便見有火水爐與柴爐並置。在火水爐全面取代柴爐之前,兩種爐具並存的情況也不罕見,電影《七小福》(一九六一年)、《老夫子與大番薯》(一九六六年)的廚房便是如此。未幾,踏入七十年代,輪到火水爐面臨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燃氣爐。自此,燃氣爐便盤據了大多數人的廚房,迄今仍未有大改變,從《大鄉里》(一九七四年)、《阿郎的故事》(一九八九年)、《92黑玫瑰對黑玫瑰》(一九九二年)到《乾柴烈火》(二○○二年)等皆是。近年,像劉青雲那樣採用電磁爐煮食(《撲克王》二○○九年)的家庭也不少,但始終未成氣候。
(香港電影裡的吃喝 · 七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