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晰目標 走出困局
疫情持續,年關又至,加上近期貴賓廳事件持續發酵,疊加效應下,令本澳就業壓力增大。穩經濟、保就業是政府抗疫主調,面對就業壓力抬升、失業問題漸趨嚴峻,短期如何穩定民心,長遠如何透過推動新興產業創造職位,當局須早作思量。
有社團持續跟進調查居民的就業流動情況。據新近公佈的調查結果,至今年暑假期間,受訪者中開工不足及待業的比率超過兩成,同比升幅較大;打工仔橫向流動有所增加,意味着轉工者眾,但晉升和薪酬待遇則有下跌趨勢。
新冠疫情衝擊澳門經濟,特區政府推出多項措施,穩經濟,保就業,更難得是勞資雙方同舟共濟,共度時艱,企業盡力保經營、留員工,失業率尚處低位。但隨着新變種病毒接連出現,抗疫之路漫長,市場氣氛難免變得悲觀。近期的貴賓廳事件更成衝擊波,賭業風雨飄搖,社會擔憂失業率或上升,以至更多更難化解的就業壓力問題。
平情而論,在疫情之前,本澳貴賓廳業務已開始萎縮,疫情期間從業員普遍開工不足,部分人資已經流失。從近日的失業登記情況來看,貴賓廳事件未致於觸發難以收拾的失業問題。只是有關公司的僱傭關係尚未完全了結,部分員工感到徬徨。這些失業、半失業人士將來能否順利轉行,從事薪酬可能低一截的工作,值得跟進。
政府必須審時度勢,持續完善以工代賑,協助失業人士、就業不足人士,甚至具“危機感”的在業人士,學習新技能,減緩失業率,更重要是能推動普羅大眾升級轉型。
普羅大眾與其盼望昔日風光日子重臨,不如主動出擊。打工仔不妨結合本澳未來發展方向,自我進修,提升個人職業技能,更好地追上社會發展的步伐。
現時就業市場最大的問題,是信心不足,誠惶誠恐。當局在穩經濟、保就業的主調上,必須明確令社會看到未來經濟多元的發展方向,要有可行方案,抓好落實。尤其深合區建設、特色金融,政策成熟一項推一項,這方面近日有小成,但還須加強推進。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