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膚色到內心
——談《白色通行證》
已故黑人天皇巨星米高積遜,生前積極將皮膚“漂白”,道出白人的優越地位。黑白電影《白色通行證》同樣是黑人“漂白”故事,企圖在種族歧視下探討身份意義,格局特別,手法別緻。
黑白色調、四比三畫面比例、低成本的《白色通行證》,在現時疫情下不可能全球發行,好在被Netflix購買版權後全球播映,好戲不被埋沒。
影片的好,顯然在這個“政治正確”年代下繼續講種族主義,但另闢蹊徑,省去黑人被壓的情節,以黑人角度說黑人心態。改編小說的劇本,篇幅僅得九十多分鐘,凝聚集中。背景設在上世紀二十年代的紐約,“女雷神”泰莎湯遜飾演的艾蓮,與《神盾局特工》露芙愛嘉飾演的嘉莉,本是兒時好友,一次見面後,艾蓮發現嘉莉冒充白人,並嫁給討厭黑人的白人丈夫,兩人家庭漸漸變化。
艾蓮尊重自己的黑人身份,安於中產階級;嘉莉披上白人身份後,嫁給白人,卻活得苦悶寂寞;身份是否帶來快樂?影片有了第一層探討。嘉莉看見艾蓮擁有幸福家庭,非常羨慕,企圖接近其夫,引致曖昧關係;幸福的黑人家庭,脆弱不堪,危機並非源於種族差異,而是同族入侵,第二層探討家庭危機的來源。還有,艾蓮兩夫婦對兒子教育存在嚴重分歧,談及送他們到歐洲求學,這又回到地域與種族主義的關係,暗裡道出對未來前景的擔憂,構成第三層的探討。
白人女導演麗碧嘉荷爾首次執導,採取近似舞台劇模式,着重兩女角對話,寫出不安心態及家庭危機,統統源於膚色問題;一次茶敘,一次家中閒聊,皆寫出兩女主對身份認同的迥異;壓軸更是神采一筆,白人丈夫前來派對尋妻,錯手釀成意外,影片巧妙編排似是艾蓮刻意錯手,構成多角度的閱讀空間。
從種族、身份、家庭到焦慮,從表面膚色寫到內心不安,影片以小見大,刻劃細緻。
lhaio@yahoo.com.hk
小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