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吊機砸背,外僱殞命。謹以沉痛的心情對死者致哀。死者僅四十三歲,正值盛年,遭此意外,死狀甚慘,左手手肘及左膝蓋擦傷,面部呈紫黑色。據說事發時死者與三名工友在地盤三十九樓調整桅桿式起重機位置,於移動期間,突然一個起重馬達移動到最前端,導致起重機失衡向前傾側,遂致發生這悲劇。
天有不測之風雲,人有霎時之禍福,除非你甚麼工作都不幹,或可減低這風險。甚麼工作都不幹同樣會死,只是不死於上述這種意外而已,死因是手停口停。《增廣賢文》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聽來好像是勸世,教人不可貪財,相當清高。鳥為食亡,這食算不算貪?世上不但鳥要覓食,任何動物都要覓食。食是任何動物的基本需要,為食是天經地義的大事,當然人也不例外。然則食物從何而來?答案是以財換取。為了這點養命之財,其中一種辦法是當勞工,出賣氣力,調整桅桿,移動起重機位置。當然這位工友是始料不到因此而賠上寶貴的生命,而畢竟悲劇就會發生在他的身上。不過“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這是陶淵明說的;“父母能生我,不能免我於死。”這是《三國志 · 吳范傳》的一句話。人死已已,可以說是“托體同山阿”。
經常聽說,某人很堅強。所謂堅強,是指其意志。至於肉體,是十分脆弱的。在路上突然大廈牆磚剝落,窗框飛脫,交通意外,隨時喪失生命。脆弱,粵方言有一個“”字。這個字列入“疒”部,從“秋”,秋者,其氣曰陰,蕭條肅殺,秋而入病,顧名思義,比脆弱更不如。《廣韻》、《集韻》:“,則救切,音縐。”《博雅》:“,縮也。”而粵人讀作“皮救切”,音近於剖,即剖之第三聲。外強中乾,體質衰弱,動輒生病,這情形就是。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