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憐雞〉帶來的啟悟
翻閱莫樹錦教授的著作《我不是醫生》,讀到〈可憐雞〉一文,油然勾起很多年前的一件往事:“打針雞”的回憶。當時筆者對該事的來龍去脈一無所知,只是懶得查根究底,反正還有無數美食可以替代。家中飯枱常見的豉油炆雞翼因此一度失去蹤跡。後來雖然真相大白,但並沒有因此而提高對食雞肉的興趣。皆因我們已經明白:飲食要多樣化,不偏食、不挑食、不要長期食用高脂肪高蛋白的飲食;燥熱、肥膩、辛辣刺激性食物固然要少食,再美味健康的食物也要適量,飲食均衡才是王道。
今時今日讀罷莫教授的文章,最大的得着則是學會如何正確認識和面對有關問題。唔講唔知,原來在正常情況下,女士們的卵巢和腎上腺會生產適量的雌激素來調節經期等多種功能。而外服雌激素理論上會刺激乳腺生長,增加患癌風險。問題只是份量多少和用上的時間多久。例如長期服用含高份量雌激素之避孕藥,患乳癌機率大約會增加一倍。而這個結論是經過十多個大大小小的研究,涉及數萬名患者綜合所得。
文章最吸引我的,是作者就“吃雞引發乳癌”學說,提出多個科學問題:一隻雞含有多少雌激素?雌激素存在於雞的哪個部位?雞骨?雞肉?還是脂肪?打針雞所用的雌激素跟人體生產的有何異同?如何憑經驗知道乳癌病人過住吃雞多少?愛吃雞之定義為何?如果有關學說欠缺這類答案,又怎能具備應有的說服力?他補充說,試問多少人會明確記得自己以往吃雞之份量和次數,因此,單問一句“你喜歡吃雞嗎?”,絕對稱不上科學。並強調:辦科學要辦得徹底,千萬不要利用科學名義來申述非科學性之個人想法。唯以充足資料作實後,才是真科學。
方 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