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洲坊會促訂守則規範修車場
【本報消息】青洲坊會昨舉辦“青洲社區座談會”,邀請業界人士、區內居民共同探討修車問題。
座談會昨日下午三時半在青洲坊會舉行,青洲坊會理事長李冬敏、副理事長陳鳳等主持。她們表示,本澳機動車輛由回歸初期十一多萬架,增至今年第三季的廿四萬架,但基於歷史原因澳門欠缺系統的城市規劃,尤其青洲區集中較多的修車行、修車場、廢品回收店等污染行業,運作過程產生的污染影響居民生活和環境。同時,《機動車輛修車工場的運作和發出准照規章》至今討論廿三年仍未有進展,一七年檢討的《行政條件制度》亦未有消息。
釐清公地定義
隨着青洲區近年公屋項目落成入伙,人口比過往大大增加,建議政府應逐步將厭惡性設施遷離人口密集社區,盡量減少對居民的影響。長遠而言,透過城市總體規劃,清晰各區功能定位,預留遠離民居的土地,集中興建厭惡性設施,減少對居民的影響。
同時,盡快制訂明確修車場的經營守則及指引,適當修法研究將分層建築物的共同部分納入規管範圍,參考香港對“公共地方”的定義,即公眾可隨時進入或者在開放時間進入的,不論此等地方是否屬政府或私人財產。透過釐清“公共地方”的定義,解決大廈公共地方亂象。
冀供地放廢車
在青洲山附近從事修車場的余先生受訪表示,處理廢舊車須大量地方和空間,加上廢舊車不是完好,或會有爛玻璃、積水等,容易孳生蚊蟲,現時青洲人口密度越來越高,相比二十年前多了許多人居住,居民投訴增加,業界自覺影響居民生活,希望政府提供平地予臨時存放廢舊車,做到更環保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