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艷芳》過億票房蝕本戲
火爆連場的《怒火》、代表香港出戰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的《媽媽的神奇小子》,叫好叫座,各收二千多萬,但始終敵不過《梅艷芳》,票房輸幾條街。自公映以來,《梅艷芳》勢如破竹,在香港已收穫五千萬港元,肯定是今年最賣座的港片,也打入香港電影史上十大票房之一,是疫情以來最好收的電影;能否突破六千萬,看來仍需加把勁。
影片大收,肯定是“梅艷芳”這名字的叫座力,是粉絲效應,也是懷舊效力,儘管觀眾連刷兩、三次,看完再看仍淚流滿面,但影評人並不認同,大罵影片粗疏薄弱,屬於蜻蜓點水式傳記片。在內地,影片只收一億元人民幣,收一億元的主流片,在內地算是失敗。
儘管整體票房過億,並續有其他市場或影碟版權收益,但始終要賠本。因為影片成本不菲,搭景又用電腦特技,總共花上億元;票房扣除戲院分帳、製作成本,其實沒錢賺;一億元成本起碼收三億多才能收支平衡,但按目前走勢不可能達到。由此看來,大收特收的影片,看似成績美滿,其實得個桔。然而製作電影有時不能全為錢,《梅艷芳》儘管不是頂級好戲,但能夠致敬梅艷芳,滿足梅迷期望,可以為影史留下重要席位。
□穆 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