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潛艇項目如“饕餮盛宴”
早前有外媒披露,台灣“潛艇自造”計劃現已至少已獲得七個國家的協助,其中,由美國提供關鍵技術,包括戰鬥系統和聲納裝備,英國、澳大利亞、韓國、印度、西班牙和加拿大的廠商和專業人士也“伸出援手”。
據悉,台灣的“潛艇自造”計劃始於二○一七年,該計劃總共建造八艘潛艇,研發建造預算為一百六十億美元,由台灣“中科院”牽頭設計,製造方為台灣國際造船公司。
按照台當局的鬼話,希望在二○二三年九月前至少先下水一艘,到二○二四年擁有八至十艘。目前,相關計劃“推進順利”,台灣方面已經聘請了美、澳、英等五國工程師和退役軍官,提供一些專業建議,以便更快打造這批潛艇。一旦建造完畢,這些潛艇就會部署在台灣東部深海水域,在戰時保護台灣港口,並壓制解放軍的攻擊行動。針對路透社的最新報道,台灣國際造船公司不願置評;台防務部門則強調,所謂“潛艇自造”的各項挑戰已經“排除”。
說穿了,台灣的潛艇項目就是一場“饕餮盛宴”,任何國家和承包商都想來分一杯羹,變相的“凱子軍購”根本無助於提高台灣自造潛艇的能力。參與方越多,潛艇建造就越困難,因為談判周期、協調周期,還有接口調試周期都會相應增加。此外,因為誰都想從中分得一杯羹,都想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強調自己的重要性,也可能使原本就較高的預算變得更高。
路透社也承認,“迫於大陸的壓力”,多個具備先進潛艇建造能力的國家都沒有參與台灣潛艇項目,其中荷蘭就沒有參與。當年荷蘭為售台兩艘潛艇曾經付出慘痛的政治和經濟代價。有了前車之鑒,在大陸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加的當下,為了“前途無光”的台灣潛艇而得罪大陸,着實不智。
名義上說是“自造”,其實大部分核心技術都要靠引進,而且台灣在建造潛艇的經驗技術嚴重缺乏,包括綜合作戰系統、輔助系統與聲納系統、柴油主機、魚雷、導彈系統等核心內容,都被列為台灣沒有研製能力、需要依賴外援的所謂“紅區”裝備。依靠薄弱的技術基礎,加上五花八門的設備來源,台灣想打造出一艘堪用的潛艇,實在難如上天。有島內網友潑冷水:“全世界最貴的雜牌拼裝潛艇?”“各國都想撈一筆罷了!”所以台灣《中國時報》網站也認為,“蔡英文不久前罕見地沒有參加海軍潛艦自造安放龍骨儀式,應該是對潛艦自造的不信任”。
台灣對潛艇的使用能力有限,目前只能通過四艘老舊的潛艇練兵。其訓練手段也比較陳舊,要將八艘潛艇服役到位,並且形成聯合戰鬥力,十分困難,待台灣準備好了,屆時大陸的國防能力又怎能與今相比呢?所以說,“潛艇自造”不過是蔡英文當局用來展現“防務自主”的昂貴玩具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