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例懲處遏止走水活動
疫情下,本澳水客活動持續猖獗,“走水貨”除不利防疫,也對環境、食安和經濟秩序等構成影響。除了新打擊手段,當局更須從處罰、修法等方面着手,加大“走水”成本,阻嚇相關不法行為。
走水貨問題過去一直存在,受疫情拖累經濟影響,近兩年情況更見嚴重。雖然當局持續巡查打擊,海關聯同多個部門到關閘一帶執法,檢走大批可疑貨物,帶走涉案負責人和水客等,但水貨店“春風吹又生”,行事更趨隱蔽。為逃避打擊,不法者同時以“線上線下”組織聯絡“螞蟻搬家”,增添偵查打擊難度。
疫情下,關閘附近水貨店越來越多,“成行成市”,靠近關口的商舖、工廈,幾乎每晚都可見行色匆匆、攜帶大包小包的水客身影。水客活動除了使區內堆積貨物,製造大量廢物,影響環境衛生,甚至阻礙大廈出入口,妨礙街坊出行,擾民礙商。有關人士接觸大量外來物品,加上頻繁出入境,隨時對防疫工作構成漏洞。
當局推算活躍的水客約兩萬人,居民與外僱各佔一半,後者佔比更不斷攀升,或涉跨界或非法工作問題。“走水”屢禁不絕,與罰則偏輕,以及澳門與珠海兩地法律存在灰色地帶有關。成千上萬人士出入境,亦讓人心存僥倖。保安司司長昨透露海關正在開發系統,以人臉識別技術篩查旅客。新措施大大提升阻嚇力,讓內地部門及早掌握水客黑名單,有利針對性抽查,料將大力打擊水客活動。
除了居民和外僱,社區人士反映近年走水貨的“生力軍”是外僱的家屬。由於外僱的家屬可在內地申請“探親證”來澳,獲批者可自由出入境,估計這批人不在小數。坊間更形容“只要夠勤力,走水貨好搵過正職”,導致外僱無心工作。坊間亦存疑,大部分外僱每晚都出境回家,其家屬有何急切需要工作期間來澳探親?更不應一天不限出入境次數。相關措施的便利,卻被某些人用作圖利,宜需重新審視。政府應進一步向內地對口部門反映情況,收緊審批條款,配合新措施,使打擊工作更見成效。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