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標故事
不能出外旅行,社區活動雨後春筍,部門、社團紛推深度遊、考古遊、探秘遊,連祐漢這等舊區都瘦田冇人耕、耕開有人爭。人們更愛自己的社區、城市乃好事,尤對年輕一代很重要。事實上,一切文化、藝術創作乃至商機均源於身邊生活。
早前與中學同學聚會,話題離不開廿幾年前的校園生活,甚麼甜酸苦辣皆成過去,今日笑得歡暢。當年不敢說的、問的,當事人都“維基解密”不亦樂乎。老同學聚舊另一話題乃時代變遷、今昔對比。
當年沒有智能電話、無互聯網,多是逛街。在哪裡集合便成問題,地點多是目的地地標,記得當年有戲院系,如去新橋必定永樂等;筷子基一帶就麗都;去白馬行就國華;新馬路是南灣或者平安。郊遊的話,會約在銅馬、半邊橙、燒灰爐。公園系則是白鴿巢、盧九、八角亭。其他地標亦有國貨公司、藍屋仔、司打口、狗場、舊葡京等。一講起,一幅幅舊畫面即腦海浮現。
以上地標隨着小城發展而命運各異,有些垂垂老矣如國貨公司、狗場。戲院系幾乎全線覆亡,變高樓大廈了,只永樂、國華尚在。有些則大變身,銅馬變成亞馬喇圓形地,司打口亦沒有單車可租,半邊橙更人煙渺渺。俱往矣?未必,儘管變化才是永恆,澳門會繼續變,有些公共建築地標不會變、不應變,還有諸多古仔未被發掘。
強 生 hengu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