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姨姨粉”應援最闊綽
TVB前天播出的《星期日檔案》,以年近五、六十歲的“姨姨粉”為題,探討香港近年的追星及應援文化,以及為甚麼要追星、偶像對她們而言有甚麼意義等等。大概為免尷尬,訪問對象僅以“四大天王”之一的黎明及以街頭表演上位的羅凱鈴的粉絲為對象,而不是訪問近年最瘋狂的MIRROR粉絲。
一如節目所介紹,應援文化源自日本和韓國,歌迷以不同形式為偶像助威,並於近年隨韓流傳入香港,而且在疫情下,追星行為仍然狂熱。可能不少人覺得“姨姨粉”已經一把年紀,追星狂熱應不及年輕少艾,但事實上“姨姨粉”才是藝人最重要的粉絲。因為她們大多已經退休,不用為生活拼搏,可以追星的時間自然較多;更重要的是她們大多有充足的金錢作出應援,對偶像的支持力度更勝年輕人。
“姨姨粉”並不是近年才出現的產物。由鄭少秋年代至四大天王、近年的MIRROR,同樣有“姨姨粉”,只不過以往數量較少、不似現今普遍。而且以往的“姨姨粉”不算普通粉絲,她們不會在公眾場合呼叫吶喊,多數是以“契媽”身份出現在藝人身邊。這些以“契媽”身份出現的“姨姨粉”,其實才是最瘋狂的追星族應援專家,因為她們送予偶像的禮物都價值不菲,甚麼銀紙花牌只屬等閒,金牌、名錶、名車甚至物業都可以送得出手;亦有些因應本身的人脈關係,幫助偶像事業更上層樓。至於節目內提及的其中一位“姨姨粉”,為追星而要尋找工作,藉此獲得金錢支援追星行動的,實屬少數。
兩代“姨姨粉”的最大分別,也許在於應援是否被外人所知所見。上一代“姨姨粉”的應援物大多是令藝人直接受惠的名貴物品,現今的“姨姨粉”則將金錢花在表面可見的應援物品上。
娛 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