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1年11月08日
第A09版:澳聞
澳門虛擬圖書館

(新聞小語)共護共享完善文物保育

共護共享完善文物保育

繼七月世遺鄭家大屋夯土牆遭田螺車刮損後,近日白馬行一幢近百年歷史的具建築藝術價值樓宇同樣遭遇車撞,夯土牆損毀,文化局回應將跟進維修。這是兩個多月以來接連發生兩宗毀損世遺或被評定不動產建築的相似事件。這兩起應是個別事件,初步不涉刑事,但對於保育文物建築,值得探討。

本澳是世遺城市,“澳門歷史城區”共擁有廿二幢世遺建築和八個廣場前地,加上按“文遺法”程序評定受保護的不動產項目達一百五十九項,包括紀念物、具建築藝術價值樓宇和建築群等,在三十多平方公里的小城,世遺文物和具價值建築處處。這些建築主要集中在舊城區,與居民“生活”在一起,不少處於狹街窄巷與車流人流之間,保護保育面臨諸多問題。

毀損文物建築,小至牆上塗鴉,又或如上述兩個案中因交通意外導致,似乎不涉當局的保護政策。問題在文物建築所處的環境容易引發毀損的意外,當局就需要逐一檢視,按不同環境情況制訂和實施不同的保護方案,如鄭家大屋夯土牆車道狹窄,可通過設置減速帶、提示牌等警示駕駛者,甚至可限制重型車駛入相關車道。同樣地,白馬行這幢百年建築物位處轉彎位,也可安裝如防撞桿等加強防護。

本澳文物建築絕非封起來的“珍藏”,絕大多數正發揮其特有功能,即在使用當中。因此,除上述改善環境減少破壞,也要重視文物建築本身設備和使用中的問題,真正達至共護共享。不少文物擁上百年甚至更長的歷史,使用中無可避免加入現代設備,如電力裝置,這些系統保持正常運作,特別在特殊環境下如廟宇香火影響,電線電器會否出問題,涉及整體文物的安全,需要恆常巡查。一絲疏漏,或招來祝融等災劫,文物將難以修復。

文物建築共護共享,責任在政府,也在民間。尤其普羅民眾,發揮好自覺珍視和監督文物保護的要角。當局建立全民通報站,除收集民間通報,也要有行動組織,由突發至恆常文物維護等工作集中起來,引入科技監察,完善整個文物護育系統。

夏 耘

2021-11-08 夏 耘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54727.html 1 (新聞小語)共護共享完善文物保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