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大師鄔達克
誰是鄔達克?或許,今天滬上的年輕人知曉的並不多。作為一個逃離集中營的匈牙利難民,鄔達克用其一生三分之一的時間,在上海這個異國他鄉的舞台演奏了一部美輪美奐、凝固的交響樂。鄔達克與上海究竟有着怎樣的故事?且聽筆者往下敘述。
徜徉上海的大街小巷,不經意間,你總能與它擦身而過,那散落在上海街頭的鄔達克建築猶如一串串耀眼的繁星,令人目不暇接。國際飯店、諾曼底公寓、大光明電影院、愛神花園、孫科別墅、何東公館,有心人細數之下共一百○三座,其中二十九座被列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
一八九三年,鄔達克出生於奧匈帝國一個小鎮上,父親是一位建築師,受家庭的薰陶,從小耳濡目染,他對建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他日後在匈牙利皇家約瑟夫理工學院讀建築專業奠定了基礎,在那裡,他獲得建築學學士學位。二戰爆發時,他毅然參軍入伍奔赴前線,不幸的是,他被蘇聯紅軍所俘,送進了西伯利亞集中營。“十月革命”一聲炮響,在混亂中他逃離集中營,幾經輾轉抵達哈爾濱,最後來到上海。
冥冥之中,鄔達克與上海有緣,註定他要在這座吸納自己的城市把建築才能發揮到極致。初時,他人生地不熟,只想攢足錢回匈牙利老家,為了生計,他進了一家美資背景的克利建築事務所,從繪圖員幹起,後來成為該事務所的合夥人。一九二四年,他開設了自己的建築事務所,事業做得風生水起。鄔達克用了二十九年,從一個默默無聞的繪圖員,到躋身世界一流的建築設計師,他的設計才華得到了業界的認可,他設計的建築依舊是老上海的記憶。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築。都說建築是一個裝滿城市記憶的容器,它不言不語,笑迎時代的變遷。不管喜歡與否,鄔達克的建築聳立在那裡,就是一種審美。當國際飯店落成後,一位十幾歲少年,幾乎每天總是站在飯店的對面看它的立面線條,感嘆太美了!這位少年正是美籍著名建築設計師貝聿銘。張愛玲,民國一位作家,那時她的寓所在大光明電影院後街,為電影院的常客。她說,這家電影院,“一進門地下是淡乳黃的,這地方整個的像一隻黃色玻璃杯放大千萬倍”。
迄今為止,從一九一八年至一九四七年,鄔達克設計的逾百棟建築依舊在那裡,成為上海的城市符號,成為一種經典。在我看來,鄔達克與上海成全了彼此的傳奇,套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鄔達克和上海實現了雙贏。至於鄔達克為何要離開上海,他在日記中寫道:“到哪兒我都是一個陌生人,一個匆匆過客,一個漂泊異鄉的遊子。”話說得如此傷感,但這位漂泊他鄉的遊子,卻在上海城市的風景中留下屬於他的非凡身影,留下他凝固的交響樂。
誠如一位建築設計大師所言,鄔達克的建築過去是,現在是,並將永遠是上海城輪廓的一抹亮色。
亦 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