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化學獎非遙不可及
據中新網報道:諾貝爾化學獎看似遙不可及,實際上,“高大上”的背後,和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都息息相關;近年來,女性影響力在這一領域的逐步擴大,也為這一獎項增添了更多份量。
如果說諾貝爾文學獎能讓普通人也能點評兩句,那化學獎因為太過高深,除了看看“今年又有誰得獎了”之外,給人的總體印象,還是“高高在雲端”。
創造可充電的世界
實際上,化學獎的科研成果,早已融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之中。不妨看兩個例子:
手機電池。想像一下,如果手機必須要插電才能使用,拔下插頭就會斷電,還會出現當今“一機在手走遍天下”的科技進步嗎?
沒錯,將手機從插座中解放出來的“功臣”,正是鋰電池。
二○一九年十月,“鋰電池之父”古迪納夫、現代鋰電池的發明者吉野彰和在鋰電池領域有着開創性研究的威廷漢分享了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諾獎官網給的理由是:“他們創造了一個可充電的世界。”
看看手中,再看看身邊,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鋰電池是不是已經無處不在了?
塑料製品無遠弗屆
塑料。牙刷、外賣盒、手機殼、飛機零件……可以說,塑料已經融入現代社會的方方面面。
但是,當我們“理所當然”地使用這些不起眼的塑料製品時,可曾想過,他們都來源於高深的化學理論,而且並不久遠。
一九五三年,因在高分子化學方面的貢獻,德國科學家施陶丁格獲諾貝爾化學獎;一九六三年,意大利科學家納塔、德國科學家齊格勒因合成高分子塑料,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得益於他們的發現和研究,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也被極大地推動。
不過,近年來,人們在談及塑料時,好像都會“色變”,原因是這種白色垃圾在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
不過,雖然環保問題讓人們對塑料產生了厭情緒,但科學研究無止境,沒準兒過幾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就真的會頒給一個能妥善解決塑料污染的科學家。
除了這兩個例子之外,包括已在醫院普及的“核磁共振”技術、裝點夜幕的霓虹燈等,都是諾獎成果應用於實踐的典型例子。
正如一九八八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伊格納羅所言,“摘取諾貝爾獎的任何科學發現都不應束之高閣,而應普惠大眾。”
“重男輕女”有改觀
翻開諾貝爾化學獎的名單,幾乎是清一色的男性。而女性,僅有包括居里夫人在內的寥寥數人。
這一問題也被外界廣為所詬病,甚至被批存在“重男輕女”的性別歧視。
不過,進入廿一世紀後,特別是在最近幾年,這一情況有了改觀,看一組數據直觀感受。
從一九○一年到二○二○年,已經有一百八十五人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其中僅七名女性,這其中有四人都是在進入廿一世紀後獲獎。
特別是在二○二○年,因在基因編輯技術方面的貢獻,法國科學家卡彭蒂耶和美國科學家杜德納分享了當年的化學獎,標誌着歷史上首次由兩位女性獲得該獎項,還被聯合國評為二○二○年十大女性時刻之一。
卡彭蒂耶也寄語廣大女性研究者:“女性也能通過她們的研究在科學界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