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運追星應吸收正能量
由於疫情,本屆全運會緊接延期一年的東京奧運會舉辦,蘇炳添、全紅嬋、楊倩、張雨霏、陳夢、汪順等載譽而歸的奧運選手,成為大家追捧的話題熱點。然而,觀眾在“追星”過程中須防止泛娛樂化,忽略更高、更快、更強的體育本質與內涵,忽視了體育明星須歷經千錘百煉才能成功的正面價值。
由於時代背景、地緣政治的原因,東京奧運選手人氣正旺,奧運明星更成為民族自豪感的代言人。在本屆全運會的賽場上,不少觀眾正是奔着一睹奧運明星的風采而不遠千里趕來。但從社交媒體發現,當中部分人關注的並不是比賽本身,而是把賽場變做“秀”場,只關注明星的一舉一動,甚至只關心體育明星賽場背後的感情生活、家庭環境等隱私。
同時,亦有少部分人只關心奧運選手能不能在全運會賽場奪金,只要看到奧運選手“失手”,就會失望、憤慨,甚至質疑他們的競技水準。要知道,奧運冠軍在經歷高強度東京之旅,回國還需隔離廿一天,歷經短暫訓練後,即要無縫對接出戰全運會,狀態起伏在所難免。況且,有一群後起之秀敢於挑戰世界冠軍、奧運冠軍,難道不正是中國體育發展的幸事?因此,對於奧運選手一時失準,我們不需要妄加質疑。
正如蘇炳添在全運會百米決賽奪冠後所說:“二〇一七年沒拿到全運會冠軍,很多人都質疑蘇炳添跑不動了,但我還是堅決地站起來了。”蘇炳添希望外界在運動員低谷時,不要去質疑他,而是應該幫助他,讓運動員從黑暗、低谷重新走出來。他強調:“正是因為一七年,才有了二〇二一年的蘇炳添。”
誠然,人生如賽場,有高潮也有低谷。體育所傳達的價值,正如蘇炳添所經歷的一樣,在低潮時依然要永不言敗、勇敢前進,才能有高潮時的昂首綻放。我們看體育比賽,追體育明星,正正需要吸收這種正能量。
(西安廿五日電)
本報記者 古楨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