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1年09月22日
第C02版:藝海
澳門虛擬圖書館

家英哥對粵劇深沉的愛

家英哥對粵劇深沉的愛

“我做了四十年大戲,買唔到樓;做了兩年電影,買了兩個單位。”羅家英接受電視專訪時説了這樣的話。堂堂文武生變了電影大茄,甜酸苦辣湧上心頭。衆多粵劇紅伶,是否不思進取、放軟手腳呢?

將粵劇捧上藝術層樓的,羅家英與李寶瑩肯定功不可沒。一九七四年,他倆應香港中樂團邀請合唱《白蛇傳之斷橋》,是粵曲交響樂化的第一次嘗試。後來也是在大會堂,他倆演出清唱劇《孔雀東南飛》;平地兩聲雷,使傳統粵曲出現突變。俟後,文化界的孫寶玲在當時的香港市政局支持下,製作兼導演新編粵劇《追魚》,香港中樂團和戲班樂隊聯合伴奏,開創了交響樂粵劇的先河。一九八〇年六月和七月,市政局主辦兩次羅家英和李寶瑩的演唱會;其中《孔雀東南飛》加插旁白,為粵劇再創新領域。

左衝右突、身體力行去開拓粵劇新路。可惜,文武生卻走入了電影圈,隨遇而安。“交響樂粵曲在當時很受歡迎,但不過是偶一為之的玩意,不是粵劇的本質。”關於粵劇現代化,羅家英不敢苟同:“首先服裝就不對了,現代劇穿現代服裝,沒有水袖,沒有掛鬚、高靴,粵劇身段、做手、功架都沒有了;沒有起霸、走圓台、沒有水髪,還算甚麼粵劇。”

粵劇有許多寶値得欣賞,最重要是推廣——羅家英與李寶瑩志同道合,七十年代一起到聖心書院教學生做戲;不要求她們演戲,只要求她們認識粵劇,每周一堂課。羅家英與李寶瑩台上台下都為粵劇灑盡心血,又在藝術中心拍檔設帳授徒,學費低廉,卻來了不少醫生和教師做“弟子”,持續了兩年;比起後來政府的校園推廣粵劇活動,早了二十年。

浮沉逐浪藝海大半生的家英哥,對粵劇事業從無怨言;進入電影圈後,雖然名成利就,心中卻常翻了五味架,甜酸苦辣鹹俱全。不難理解的,他自出娘胎就渾身粵劇細胞;耳鬢厮磨的綿綿情話,都夾雜着工尺合尺上。

電影任玩、隨機應變,適合年輕觀衆;粵劇有深厚文化沉澱,乃久經磨煉的藝術精華,有人生經驗的觀衆會很喜歡的——這是三棲資深藝人的心得。

(羅家英自己攞來辱 · 三之三)

高 梁

2021-09-22 高 梁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45577.html 1 家英哥對粵劇深沉的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