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危機續 疫下闢新途
一年容易又中秋,疫情持續的二○二一年,眨眼已過大半。疫情未隨時光而逝,反而病毒變種、疫苗接種緩慢,全球疫情未有停歇,周邊地區疫情更是反覆無常,嚴重打擊本澳經濟、民生。原預計今年的一千三百億元博彩稅收需要校正,經濟復甦之路漫長,居民就業危機持續湧現。
疫情以來,政府嚴格審批外僱新申請及續期申請,截至今年七月底,外僱人數下跌至十七萬,創一四年十二月以來新低。今年有近七千名外僱退場,但失業率未見改善。本澳新一期五至七月的總體失業率為百分之二點九,本地居民失業率三點九,就業不足率三點五,各項數據未見好轉。
疫情對就業打擊有多大?數字會說話。根據社保基金去年年報顯示,因應疫情衝擊,失業津貼申領人數自去年初起明顯增加,申請個案一萬四千八百二十八份,涉及五千三百三十九名申請人;發放金額較一九年勁升二點六倍,達五千二百多萬元,創近五年來新高。
今年情況會否進一步惡化,仍是未知數。可以肯定的是,本澳現已進入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惟經濟前景恢復未能樂觀,尤其是上月疫情正面撲澳,擊潰了暑假黃金檔期,餘震不已,至今未回穩。多個行業的“最後一公里”遙遙無期,部分居民仍處於長期停薪留職及開工不足,收入大幅下降,生活受到嚴重影響。
全球旅遊業復甦需時,以旅遊及服務業為主的本澳,難以谷底反彈,復甦路漫長。雖有財儲“老本”可啃,但不足兩年已動用了超額財儲逾八百億,坐食山崩。在做好抗疫長期化的準備下,如何“疫轉”,轉危為機,應對疫情常態化的新形勢發展,值得思考。特別是過去過分側重旅遊、博彩的單一產業問題,必須糾正心態及方向。
儘管當局早已推出“帶津培訓”、就業輔導及配對等,但只能解一時之急。藉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揭牌及運作,在本澳三倍大的新空間開闢不同路向,扭轉產業單一,創造更多工作機會、選擇及向上流動空間,授人以魚,也授人以漁,更授之整片海洋。
夏 耘